栗林兵团总指挥官栗林忠道中将怀着神圣而肃穆的心情,站在富士山的半山腰间眺望着远处的战斗,战事进展让他很满意,全面包围这里的北华军虽然攻势猛烈,但基本裹足不前,只能在死人堆里望山而叹,证明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能在这里指挥战斗,栗林中将的心头便产生温暖的感觉。富士山可不是普通的地方啊,它是日本第一高峰,更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被誉为“圣山”,能在这里战斗,即便死在这里,都是莫大的荣耀和幸福。虽然得不到确认,但栗林中将相信,一定是天皇陛下把自己安排到这片“圣地”作战的,这个特殊安排不得不让栗林中将心头温暖。本州岛战争结束后,不管结果如何,参战的日本军人大概都要阵亡的,而战斗的地方就是葬身的地方,天皇陛下竟把富士山恩赐给自己作为长眠之地,足以让自己感激流涕且死而无憾了。
澳洲的马城战役于1944年10月30日结束后,栗林中将被美军直升机救出了马城战场,继而被“日本帝国本土防御军总司令部”点名回到本州岛参加“这场关系到日本存亡命运的千古之战”。作为一名军事家,栗林中将看得非常透彻,对日军而言,本州岛战役在整体上是防御战,在细节上还是防御战,本州岛这场大防御战是由无数小防御战组成的,因为日军无法用攻击方式反击进攻的北华军,“以攻对攻”只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单纯的防御虽然看上去只是消极的被动挨打,但却是日本获得胜利的唯一希望,日军不可能独立地把北华军驱逐出本州岛,更别说光复九州岛、四国岛、北海道岛等日本领土了,因此日军的战争目的只是拖延时间,等待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全面大反击。防御作战分为很多种,日军在本州岛战场上的防御战术是最低等的“分兵把守”,本州岛在行政上共划分为30个县和1个东京区,在此时的战事中则被划分为13个战区,每一个战区由一个兵团负责坚守当地,这13个兵团犹如日本战国时期的各大诸侯军阀,“瓜分”本州岛,割据一方,按常理,这些兵团应该要互相增援互相配合的,但实际上却真的是“互不来往”的,本土防御军副总司令梅津美治郎中将对13位兵团长这样说“你们的任务是坚守住自己的战区,第一目的是竭尽全力坚守住,第二目的是在坚守不住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地拖延时间,不要管别的战区,哪怕附近战区即将全军覆没,哪怕附近战区拼命乞求增援,也不要理睬”。
栗林中将非常清楚梅津中将这样安排的含义:不能打机动战!因为日军根本就无法机动!制空权完全在北华军的手里,日军一旦进行机动转移,一旦出现在平原野地上,马上就会被北华军的轰炸机群炸得损失惨重。所以,13个兵团各自干各自的,说白了,各兵团是一个接一个被北华军逐个击破,这是不折不扣的被动挨打,但却是最大限度拖延时间的最好战术。
“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反击是愚蠢的,哪怕是防御性反击。”本土防御军总司令饭田祥二郎大将在战前会议上神色严肃,“我们就是要用消耗战的方式来尽力消耗满洲军的力量,尽力拖延时间。时间拖得越久,我们输掉战役的可能性会越大,但输掉战争的可能性会越小!”
正因如此,北华军在本州岛北部摧毁由木村兵太郎中将指挥的“木村兵团”时,附近日军其他兵团没有出一兵一卒进行增援,北华军在本州岛南部绞杀由香月清司中将指挥的“香月兵团”时,附近日军其他兵团同样采取了让北华军难以置信的袖手旁观对策。富士山脚下,举步维艰的北华军第四军曾试图调虎离山,假装甩开栗林兵团,佯攻仅仅八十公里外的东京,从而引蛇出洞,但栗林兵团睬都不睬,气定神闲地蹲在山上看着北华军有模有样地一路向北。
“你们想佯攻东京引诱我,我可不会上当。”栗林中将冷笑,“东京是饭田祥二郎大将的饭田兵团亲自坐镇的,守卫东京是饭田兵团的责任,不是我的,我的栗林兵团的任务只是坚守富士山,绝不会越俎代庖。我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我不会为饭田兵团的任务去操心。”
栗林中将之所以完全没上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北华军攻击和攻占东京虽然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宣传意义,但基本没有什么军事意义,因为此时的东京只是一片废墟瓦砾。自日本在1944年7月7日反叛北华后至今,在这一年零一个月里,北华空军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东京的战略大轰炸,东京成了北华军兵工厂生产炸弹的“最大客户”。十三个月来,北华空军累计出动了超过十万架次的轰炸机轰炸本州岛,三分之一是轰炸东京,对东京投下各型炸弹超过十五万吨,绝大部分都是燃烧弹,造成了不计其数的死伤损失,并且轰炸密度之高,让东京毫无重建的时间和机会,东京几乎都要被从地球上抹掉了。既然如此,北华军攻击和攻占那片“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城市废墟”又有什么实质意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该死的!这伙小鬼子还真精明!”东方军第四军军长谷良民中将忿忿地把铅笔摔在地图上,“任凭我们左一个声东击西右一个调虎离山,他们就是死不上套!这伙小鬼子是不是打算就在山上养老了?”
副军长展书堂中将也恼火不已:“说来说去,只能硬打?”
参谋长梁立柱中将苦笑:“怕是就只能硬打了!你们看啊...”他让参谋军官取过来一个模型沙盘,“其实在几年前,日本人就开始准备为打这场本州岛战役而在岛上各地构建山地工事了,特别是去年年底,栗林忠道来到这里后,富士山防御工事的构建工程陡然间加快并在正规化、具体化、系统化水平上被大大提升。半年多以来,估计日军前后调动超过五十万军民在这里昼夜不息施工,农统局在本州岛的好几批人手曾伪装成民工混入其中,尽管竭尽全力打探情报,但知道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不过,我们也能管中窥豹了。富士山周围不只是富士八峰,还有富士五湖、忍野八海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你们看侦察机刚拍下来的照片,对比以前,是不是很多湖泊池塘都变小甚至消失了?为什么?因为日本人在施工过程中挖出了巨量土石并填入了这些湖泊池塘里,十几个比较小的湖塘都被填平了。特别是富士八峰,这八座山峰的内部都快被掏空了!八座山峰就是八座山体堡垒、八个大型的据点群。农统局提供的情报显示,一座山峰是一座母堡,但四周有少者上百多者几百个子堡互为侧防,并且这些堡垒几乎没有露出地面土层的,都是隐藏在地下的地堡,每个地堡大致上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射击战斗的地方,第二层是掩蔽部、弹药库、粮仓,第三层是地下坑道,末端筑成地下室,继而以地道方式通往其他地堡或山体更深处。每个地堡上掩盖着四五层由直径一米以上的木桩积列成的木排,木排上面再铺设两米厚的泥土,因此防震抗打击力非常强,而在堡垒地表周围,又安置着多重盛满沙土的汽油桶或麻袋,进一步地增强了防震抗打击的能力。不止如此,堡垒三层之间都是用好几层的圆木搭建支撑着的,因此上层倒塌后不会影响下层,堡垒外面地面上遍布蜘蛛网般的交通壕以连接外部阵地,每个堡垒外面还有少者十几个多者几十个的洞穴式掩蔽部和散兵坑,纵深四米以上。整个山体就像超大型的蚁穴蜂巢,内部的交通地道网络更是四通八达,极难被破坏,而纵横交错的地堡和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明暗火力点更是数不胜数。”
“日本人都是属老鼠的吗?”展书堂恨恨地看着这个模型沙盘,真恨不得一巴掌拍上去,更加恨不得那几座该死的山峰就像这个模型沙盘一样能一巴掌拍平,“对了,日军的物资储备如何?”
梁立柱苦笑:“日本人有这么长的时间来筑造这片超大型山体堡垒群,物资储备更加是滴水不漏的。虽然我们不太清楚日军究竟囤积了多少弹药、物资、粮食、饮水,但毋庸置疑,靠围困封锁的办法是拿不下来的。”
“日军的兵力能再次确定了吗?”谷良民闷闷地问道。
“在过去的战斗里已经反复确定了,栗林兵团总兵力约十五个旅团,十五万以上的兵力,并且都是有全套装备的精锐。”梁立柱口里的“反复确定”就是赶着俄军进行送死性的进攻,然后仔细观察日军的火力以及火力配备人员,从而结合之前农统局得到的情报“反复确定”。
富士八峰里,大日岳最高,剑锋最陡峭,白山岳规模最大,伊豆岳最矮小并且规模很小,同时山势也最为平缓,因为成为北华军重点进攻目标。天一亮,新一轮的强大进攻又开始了,数以百计的战略轰炸机呼啸而来,往土层已经被炸成碎末的山体上再次展开狂轰滥炸,排列在山脚下的重炮群、火箭炮群又一次发出天崩地裂的咆哮,一波波炸弹密密麻麻地从天而降,一波波炮弹密密麻麻地轰击而去,汇聚成蛛网般的密集弹痕,无数火球烟团在伊豆岳的山体上沸腾翻滚,闷雷般的爆炸声更是密集得根本就听不出点,黑云般的硝烟迅速笼罩整个山体,远远望去,伊豆岳似乎正处于暴雨即将来临的前刻,黑云笼罩山峰,翻滚的黑云间电闪雷鸣。
如果此时让一个老百姓过来观看这一幕,他一定会被这幕山河变色的战争画面给震惊得目瞪口呆,并且会被战争气氛感染得热血沸腾,而眼下,准备进攻的北华军官兵们却都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甚至感到厌烦和无聊,因为同样的画面已经出现不知道多少次,早看腻了。官兵们私下里开玩笑“打完仗后一定要抓住这里的商机。因为空军和炮兵都不知道把多少吨炮弹和炸弹倾泻到了山上,光是搜集弹片然后当废铁卖就绝对能发大财”。
等待进攻的北华军打着哈欠抽着烟,吃着早饭聊着天。协同作战的俄军韩军也在吃早饭,三支军队的地位在早餐上就看得很清楚,北华军官兵们连馒头都不吃,吃的是包子和鸡蛋面,韩军吃的是馒头稀饭加泡菜,每个人还发一个煮好的韩国产鸡蛋,俄军则是粗面包加上咸菜。战前等待中,北华军士兵们表情凝重,韩军表情轻松,俄军则神色紧张,甚至是绝望和惶恐,因为在进攻中,俄军冲在最前面,死亡率最高,北华军跟在后面,获得宝贵经验或新的情报,韩军落在最后面负责支援和收尸。韩军虽然地位比俄军高,但战斗力还不如俄军,因此反而落得了“美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躲藏在山体暗堡里的日军则一边忍受着强烈的爆炸震荡波一边抓紧时间嚼着饭团,等待着新的战斗。北华军如此强烈的轰炸和炮击虽然威力极大,但基本奈何不了躲在坑道里的日军,日军也司空见惯并不以为然了。不过,今天的轰炸给日军带来了一些“惊喜”。
“兵团长阁下!”设立在一个上百米深的地堡里的兵团总指挥部里,兵团参谋长市丸利之助少将火急火燎地推门而入,“满洲空军使用了新式炸弹!”
“什么?”正在办公的栗林中将吃了一惊,急忙跟着市丸少将一起通过错综复杂的交通地道从一个地表暗堡里钻出来。
举起望远镜后,栗林中将看到正在漫山遍野烈火黑烟中战栗着的伊豆岳的山体上出现了数十个坑坑洼洼的爆炸洞穴,这明显不是常规航空炸弹或炮弹炸出来的,因为常规炸弹炮弹炸出的弹坑都是碗状的,而这种新的弹坑却是喇叭口状的,弹坑本身倒不是很大,但非常深。
“独立第314步兵大队所在地区被三颗这种新式炸弹命中,全大队基本...都玉碎了。”
“这种新式炸弹有什么特点吗?”栗林中将心头掠过一丝阴霾。
“根据幸存士兵的报告,炸弹落下来后没有在地表爆炸,而是钻入地底下再爆炸的...”
“钻地炸弹?”栗林中将有些不安。
“看来,钻地炸弹要比云爆弹更有效啊!”前敌指挥部里,展书堂原本压抑的心情得到了稍许放松,看到一窝的日本兵被钻地炸弹活生生炸死在地底下,这让他狠狠地称心如意了。
日军的坑道战术让北华军大为头痛,而北华军在战场上也不是没用过这个战术,比如新西兰战役。在新西兰战役中,盟军动用了一种新式的、能钻透七八米厚的混凝土的重磅炸弹,即美军的T-10钻地炸弹,是在英军的“高脚杯”和“大满贯”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战役中,新西兰的北华军缴获了一枚落地后没有爆炸的T-10,随后用潜艇运回国内,拥有世界一流军工科学家的北华军兵工厂吃透T-01技术后仿制出北华军的钻地炸弹,重十吨的“穿山龙”。富士山战场上,北华军第一次动用钻地炸弹来攻击日军,并且效果很好。日军的暗堡大多在地表以下十米内,土层厚度足以扛得住常规炸弹,但能够穿透七米混凝土的“穿山龙”落下后能钻入十几米土层内再爆炸开。常规炸弹落到地面上是炸飞一大片地皮,“穿山龙”落下后则是炸翻一大片地层,爆炸后的山体硬生生地凹下去一个大缺口,远望去就好像一个巨人用一把篮球场大的铁锹铲翻了一大块土层。以落弹点为球心,几十米球半径内的日军尽皆被炸得粉身碎骨,而几百米球半径内的日军则被强大的冲击波震得五脏破裂、七窍流血而惨死。
“过瘾!真他妈的过瘾!”看到三三两两原本藏在山体土层地底下的日军被爆炸气浪“挖”出来并免费表演空中飞人,官兵们都深感解恨。
“可惜,少了点。”展书堂看得意犹未尽。穿山龙实在太大太重了,只有飞熊才能携带,并且一架飞熊只能携带一颗穿山龙,因此穿山龙杀伤力和破坏力虽然巨大,但数量毕竟不足,无法形成密集性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