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于北美战场的北华军北方军所拥有的优势可以说是少得可怜,兵员、火力、制空权、后勤运输、辎重物资等诸多优势都在盟军那边,杨虎城曾概述道“我们拥有的优势只有两个,一是夜视仪,二是我们的士兵比敌军更加优秀,这个‘优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意志更加顽强勇猛,二是战斗素质更加过硬”。这番话确实是实情,北方军就是靠着这两个仅有的优势进行着艰苦卓越的战斗,因此是北华军四大方面军里打得最惨的一个。“美军的物质优势本来就是非常强大的,而本土作战更让他们的物质优势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一到白天,密集的飞机引擎轰鸣声便从清晨响到黄昏,天空中密密麻麻都是白色五角星,白天里十多个小时的天空完全被铺天盖地的美军轰炸机给塞满了,没完没了的狂轰滥炸从早到晚,美国人财大气粗,炸弹扔得像不要钱;美军炮群比美军机群更猖獗,飞机只能白天出动,而大炮却可以二十四小时一直开火,一开始,我们炮群还跟美军炮群进行对射压制,但很快,我们就放弃这么做了,因为美军损失一门炮,后方马上会运来十门炮进行补充,而我们损失一门炮,必须要用潜艇辛辛苦苦再运来一门炮,并且大炮是需要炮弹的,运输炮弹又需要后勤运输力的支持。我们的后勤运输力只是美军的几十分之一,所以根本就没法拼。”楚溪春这样说道。
德国陆军和北华陆军是公认的全世界最强大的两支陆军,战场上的伤亡数字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地面作战中,德军和北华军给敌军造成的人员损失一直都超过自身的人员损失(包括伤亡和俘虏)。苏联战争期间,德军和北华军给苏军造成的人员损失平均是自身损失的500%,最高甚至能达到1000%以上,最少也没有低于过200%,苏联的独特的政治制度、内部清洗带来的恶果、僵硬呆板的指挥、孤立无援的国际局势、腹背受敌的战争形势、实力悬殊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德军和北华军在苏联战争期间屡屡创造出“以一敌十、敌十降百”的辉煌战绩;跟美英盟军交战时,德军和北华军给对方造成的人员损失仍然高于己方,盟军的人员伤亡数字平均是德军北华军的150%到200%,也就是说,每伤亡一个德军或北华军,就要伤亡一个半至两个盟军(历史上苏联战争中,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刚结束时的1943年初的哈尔科夫反击战里,苏军的人员损失是德军的400%;即便到了1944年底,德军给盟军造成的伤亡仍然是自己损失的120%至150%,比如阿登战役,已经没有制空权且精锐主力都消耗在苏联战场上的德军仍然让盟军损失是自己的118%;而德军的最后一战柏林战役中,守城德军只有80万,攻城苏军却达到260多万且拥有各方面优势,穷途末路且完全落下风的德军仍然让苏军的人员伤亡数字是自己的73%。)。
北华军北方军在北美大陆上创造的自身与盟军的伤亡比例在联盟国各战场里是最低的,平均伤亡比例只有1比0.8不到,北方军给盟军造成的人员损失只是自己的79%左右,首次跌出了100%这个临界点。在北美战场上,每伤亡1个北华军士兵,盟军只伤亡0.8个士兵。盟军第一次突破了跟联军作战时伤亡比例一比一的极限。
之所以北方军打出这么“丢脸”的伤亡比例,原因是无需多言的。傅作义在报告里说“我军伤亡里约49%是美军飞机造成的,约22%是美军坦克造成的,约16%是美军火炮造成的,剩余13%是跟美军步兵展开阵地战、巷战造成的。美军飞机是造成我军伤亡的第一大原因。”
由于西雅图是美国城市,因此美军对西雅图的攻击力度大大超过对温哥华的,西雅图的面积约37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达到15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西雅图40%是河湖,因此西雅图的地下水极其丰富,这种地理环境酷似中国的江南水乡。为抗拒美军的火海优势,西雅图战场上的北华军官兵们像鼹鼠般遍地挖洞,依靠战壕、坑道、地洞、猫耳洞顽强作战。在湖泊遍地、河网密布且靠近大海的西雅图境内,官兵们若用铁锹挖掘坑道,没挖多深就会挖出地下水。美军第6步兵师师长埃德温戴维斯帕特里克少将在第6步兵师艰难攻占了北华军的一处野外阵地后,亲自去看看“这些黄种军人究竟是怎么在平地上牢牢抗拒着美军飞机坦克大炮的轮番进攻”,结果他看到这样的画面:一处挖开的坑道里,半截都被地下水给灌满了,里面横七竖八倒着上百名北华军官兵,都已经阵亡,这些北华军官兵只穿着裤衩,因为他们两条腿都浸泡在齐腰深的地下水里,地下水因为生活垃圾的污染而成了污水,整个坑道里充斥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脓水味、腐烂味、屎尿味,一群群密密麻麻的苍蝇蚊虫在里面嗡嗡飞舞,一只只死老鼠漂浮在污水上,坑道环境恶劣至极、臭不可闻。“我的上帝啊!”帕特里克少将看得呆若木鸡,“他们就在这种鬼地方里跟我们打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看完北华军坑道后的美军士兵是这样说的:
“这种鬼地方,要是换成我在里面,别说打仗了,吐完后就忍不住恶臭而投降了!”
“上级要是让我们在这种鬼地方打仗,我们肯定直接造反!”
“在这种鬼地方里呆一天就足够发一枚紫心勋章了!”
“真不知道北华佬是怎么受得了的!”
北方军打得实在太惨,也许天可怜见,进入冬季后,异国他乡的老天爷总算大发善心,给北方军增加了一个新优势:持续不断的雨水。
西雅图和温哥华紧靠着美加国界线而建,两个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几乎一模一样,西雅图被称为“美国雨城”,温哥华则被称为“加拿大雨都”,这两个含义完全相同的外号说明了同一件事:这地方雨水频繁。进入冬季后,西雅图和温哥华不怎么降雪,但降雨频繁。
望着纷纷扬扬、淅淅沥沥且下个没完没了的雨水,傅作义等将领们都喜极而泣。
美军的制空权优势因此而锐减。实际上,马歇尔上将当初之所以“网开一面”,就因为考虑到西雅图和温哥华的雨季即将来临,美军将丧失最重要的制空权优势,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打陆战,明显是不利于美军的。可是,傅作义没有接受马歇尔上将的“好意”,所以马歇尔上将才沮丧地向罗斯福总统报告道“胜利最终注定会属于我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只需要时间...以及几十万条人命”。
“没了飞机,看你们还怎么逞威风!”官兵们都恨得咬牙切齿且摩拳擦掌。
“不要主动出击!我们不具备攻击能力,仍然要以防御战为主,拖延时间,拖住美军的更多军力和美军高层的注意力!”傅作义冷静地下令。
北方军想要拖延时间,就必须要“节约人命”,攻击固然会给美军带来更大的伤亡损失,但也会让北华军已经捉襟见肘的人力资源被更大幅度地消耗掉,防御战仍然是冬季雨天里的北华军主要作战手段。
飞机出动频率锐减到先前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坦克陷入烂泥地里,这自然非常不利于作为进攻方的美军,北美战场上的双方伤亡比例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北方军的敌我人员损失很快就重新回到了100%这个临界线以上,并且以急剧攀升的势头在继续增长,十一月份底已经到了150%,十二月份上旬更是一路飙升增长到了200%。滂沱的雨幕中,一队队徒步前进的美军在没有飞机掩护下如履薄冰地进入北华军控制着的城区或靠近向北华军的阵地,旋即就陷入枪林弹雨和腥风血雨里。头顶上没有了美军飞机,反击的北华军官兵得到了解放,痛快淋漓地把暴风骤雨般的火力网倾泻向送上门的美军。到了夜晚,雨幕和夜幕让深入前线的美军心惊胆战地躲在营地帐篷里,北华军则屡屡展开夜间反击。风雨交加的夜晚里,冲入美军营地里的北华军视死如归、前赴后继,勇猛地与美军展开刺刀见红的白刃战,杀得美军狼奔豕突、苦不堪言。“没有航空队的火力支援,光靠步兵去冲锋,这样的战斗纯粹是增加我们的伤亡人数。”地面部队总指挥莱斯利麦克奈尔中将痛苦地说道。
“雨季前的进攻中,我们占足了便宜,在进攻前,我们的数目庞大的轰炸机把北华军的阵地炸得天翻地覆,一半的北华军还没有参战就死伤在化为废墟瓦砾的坑道战壕里,进攻时,开在步兵前面坦克滚滚一字排开地为步兵开路并提供近战火力援助,充当俯冲轰炸机的野马和中型轰炸机持续不断地盘旋在战场上空,随时随地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打击火力,北华军苦不堪言,他们不得不一边继续修复工事一边跟我们交火;但是现在,没有飞机,没有坦克,我们的士兵们硬生生用血肉之躯冲上去,而对面的北华军阵地也不再是机群轰炸后的支离破碎、七零八落的废墟,而是坚若磐石、固若金汤的碉堡群。北华军的那些机枪碉堡以前我们都是直接召唤飞机去摧毁掉的,现在却只能用士兵亲自摧毁。”帕特里克少将苦恼地对战地记者说道。
没有了火力优势,硬着头皮继续进攻的美军立刻被打得“原形毕露”,伤亡数字翻倍般急剧增加。一筹莫展的麦克奈尔中将向马歇尔上将提议采用“围困战术”,困死负隅顽抗的北华军,但马歇尔上将拒绝了这个提议,他对麦克奈尔中将说道:“冬天来了,意味着什么?”
麦克奈尔中将不太明白马歇尔上将的意思。
马歇尔上将苦涩地道:“冬天来了,白令海峡又冰冻起来了。”
麦克奈尔中将如梦初醒。
白令海峡解冻后,北华军的陆地通道彻底断绝,把人员物资运过白令海峡只能使用舰船,而在气象恶劣、巨浪滔天的白令海峡里用船队进行运输自然是非常困难的,但现在海峡冰封,北华军的人员可以直接走过海峡,物资可以用汽车甚至雪橇如履平地地通过海峡。冬季来临,意味着北华军北方军的后勤运输力反而得到了增加。美军不但不太可能困得住西温战场上的北华军,甚至,北华军还能调动大规模援兵走过白令海峡开赴北美战场,因此美军根本没有充足时间去围困西温战场上的北华军。所以,马歇尔上将难呐!尽管美军拥有各方面的优势,但却仍然阴差阳错地陷入不利中,时间紧迫的美军不得不以排山倒海的步兵群在炮火支持下冲击北华军的堡垒群阵地,一次又一次留下漫山遍野的尸体,伤亡无数却一无所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雨季的到来虽然大大改善了北华军的境地,但并不代表着北华军能反败为胜,局势仍然朝着北华军越来越不利的方向去发展。12月12日,麦克奈尔中将、李奇微中将等美军高层指挥官经过严密策划和充分准备后,发动了代号“国界线”的局部重点攻击。
“国界线”,如同字面意义一样,美军的攻击重点是西雅图和温哥华之间的美加国界线,作战意图是突入西温两城之间,彻底割裂掉西雅图和温哥华的陆路通道,把北华军一分为二。为此,李奇微中将制定了“地毯式超密集炮群饱和性炮击计划”,而这个苏联式的火力攻击计划跟李奇微战役前说出的“炮兵无用论”形成颇为嘲讽性的对比。实际上,李奇微并不是朝三暮四,他之前认为美军空降兵会大规模成功空投到城区里,炮兵自然在双方犬牙交错时没有用武之地,但眼下,美军的空降作战基本以失败结束,美军炮兵的作用比美军高级将领在战前预料的变得越来越大,并且随着美军航空兵在雨季中的偃旗息鼓而成为美军火力优势的最大依靠。
12月12日凌晨,美军集结了“有史以来最强大且密度最高的炮群”,共1.8万门大炮被集结在西温两城交界处东部三十公里范围内,平均每6米便布置一门大炮。根据美军计划,攻击前以持续一小时的饱和性炮击把西温两城间的北华军阵地彻底夷为平地并竭尽全力杀伤北华军有生力量,攻击展开后,炮群一分为二,一半向北延伸炮击,另一半向南延伸炮击,用猛烈炮火封锁西温两城北华军互相增援的道路,确保美军地面部队在攻击两城中间部位时不会遭到夹击。
计划看上去是非常可行的,但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地毯式炮击和地毯式轰炸基本没区别,一万八千门大炮一起轰击,误伤到西雅图的美国平民和温哥华的加拿大平民完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应付这个问题?从美军角度出发,西雅图的美国人是同胞,性命自然要比温哥华的加拿大居民更值钱,但温哥华的加拿大人是盟国居民,不分青红皂白地误伤炸死了一大片就成了外交问题,左右都很棘手。从地图上不难看出,温哥华和西雅图几乎是贴着美加国界线建立的,西雅图北部城区的居民推开窗户就能和温哥华南部城区的居民面对面聊天,国界线是从两个城市的城区结合处之间穿过的,炮击当地就等于炮击两个城市。
深感踌躇的李奇微把皮球踢给了马歇尔上将,“由上将做决定”,实际上,这把责任也推给了马歇尔上将,如果炸死几千几万美国人或加拿大人,李奇微没有责任,只是奉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