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核武器之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代核武器,该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爆炸冲击波、感生放射性从而造成杀伤力、破坏作用以及大面积放射性污染以阻止敌方军事行动并达到战略目的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46年2月1日傍晚17时30分,属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一片沙漠地带里成功爆炸,该原子弹释放出等于1万吨TNT烈性炸药的能量,此次爆炸标志着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1946年3月1日上午10时整,中国(北华)在新疆省罗布泊地区成功引爆属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该原子弹释放出等于3万吨TNT烈性TNT炸药的能量,此次爆炸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1946年4月20日上午8时整(这一天也是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德国在德国东欧地区的北极新地岛成功引爆属于德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该原子弹释放出等于1.1万吨烈性TNT炸药的能量,此次爆炸标志着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1946年6月1日,美、中、德三大国共同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并向全世界进行公开宣布,该条约规定在全球范围内,核武器技术只能由美中德三国中央政府掌握,三国都不得向第四国或第四方以任何形式、任何方式提供核武器技术,若有第四国或第四方以任何形式、任何方式研制核武器技术,三国将联合对其进行最大力度打击以确保核武器技术不会泄露。...
【关于世界各列强大国研制原子弹的秘密文件的部分解密】
各列强大国正式考虑研制原子弹的时间:
原子弹的爆炸原理是核裂变,核裂变是由中国籍犹太族女性原子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于1938年发现的,按常理,各列强大国都应该在1938年后也就是核裂变被正式发现后才会考虑以此为原理来研制原子弹,但实际上,根据北华政府在战后的解密的绝密资料,张学良早在1931年就开始酝酿研制原子弹的绝密计划。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于1925年毕业于中国南京大学物理系,于1927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留学,于193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访问并在年底回国,随后受邀入中国东北大学担任物理学院高级教授并成为中国北方科学院院士。根据赵忠尧的回忆:“...1931年时,我国国家安全情况十分不容乐观,特别是东北,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在这一年九月份爆发了第一次东北战争,虽然这场局部战争以东北军获胜、日本政府妥协而结束,但日本的大部分军政高层都叫嚣着要展开全面报复,并且日本国内的激进派势力也日益膨胀,中日再度交战并且是大规模交战已几乎不可避免,年底时,张汉帅找到我,言词含糊地声称他预测不久后会诞生一种新式的超级武器,其基本原理是一种在科学上还未曾证实甚至大部分物理学家都闻所未闻的‘核裂变’,因此他让我成立一个研究小组,以核裂变为方向进行秘密科学实验。”
赵忠尧的回忆得到北华政府部分解密文件的确凿证明。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北华政府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着手研制原子弹的列强。
1931年底,北华政府秘密成立一个“核裂变研究组”,以赵忠尧为主要负责人。但由于张学良知道研制原子弹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急于求成反而欲速则不达,在1931年底若就投入巨额资金资源用于研制原子弹,必然会影响陆海空军和常规武器的研制及生产,反而是本末倒置,因此北华政府先后只投入数百万美元的资金用于这个“核裂变研究组”,该项目在单纯的科研理论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1938年,莉泽迈特纳正式发现核裂变现象;
1939年4月,德国汉堡大学物理化学系主任保罗哈特克等十多名德国科学家向德国政府提出研制核武器的初步构想,德国政府对此没有进行重视,几个月后,该方案因为德国准备战争而被束之高阁,相关的核武器研究机构也被临时解散;
1939年秋季,日本政府秘密组织了以仁科芳雄为首的一批日本科学家进行核武器研制,代号“仁计划”,但该计划因为严重缺乏资金、资源、设备、电力、材料而进展得十分缓慢;
1940年,苏联核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等一批苏联科学家向苏联政府提出研制核武器的初步构想,受到一定重视,但该计划随后因为苏联战争的爆发而不得不暂时搁置;
1941年初,中国核物理学家卢鹤绂向张学良写信,请求张学良和北华政府高度重视以核裂变原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并将其付诸行动,张学良随后进行批准,北华政府因此而正式展开研制核武器的军事工程,代号“金乌计划”;
1941年9月,英国政府在查德威克、汤姆逊、克饶夫等一批英国科学家的联名要求下正式展开研制核武器的军事工程,代号“管合金计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942年初,美国启动研制核武器的“曼哈顿计划”。
真正研制核武器的列强大国只有北华、德国、日本、苏联、英国、美国这六国,而法国、意大利都没有这个意识和能力,并且北华是六国里最早付诸行动的,因此各方面都走在最前。
苏联战败并灭亡后,苏联流亡政府把本国大批科学家、科研资料、科研设备用潜艇运输到美国境内,苏联核武器研制计划因此而并入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日本复国势力也把“仁计划”并入美国的“曼哈顿计划”,英国虽然在一开始是独立研制核武器的,但因为英国在德英战争里国力损耗巨大,客观上已无力独立完成该计划,因此英国的“管合金计划”同样在战争期间并入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另外,自由法国也渴望通过研制核武器以完成复国,并在计划展开后就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把计划并入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因此,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实质上在中后期已是美国、英国、苏联、日本、法国(自由法国)五方联合进行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且该计划被美国政府完全主导。同时,“曼哈顿计划”即同盟国阵营的核武器研制计划。
联盟国方面,北华一直高度重视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因此而进展很快、水平最高,而德国方面则始终不太重视核武器研制计划,一是德国高层普遍对原子弹究竟能否研制成功而感到怀疑,二是德国高层认为机械化作战能让德国在战争中快速取胜,研制原子弹的必要性不高,三是北华方面若有若无的“含糊态度”。张学良可以一心一意地与希特勒研制世界上最强大的飞机、坦克、军舰,但却无法一心一意地与希特勒研制原子弹这种终极武器。这个情况直到辽德双方与美国的战争已是如箭在弦时才被改变,张学良和希特勒都较为忌惮美国的强大国力,与美国的战争已不可避免时,研制原子弹对辽德来说就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同时,越来越多的情报也显示同盟国阵营正在齐心合力地研制原子弹,忧虑北华孤掌难鸣的张学良不得不放下“私心”,在决定对美开战前正式与德国展开了全面联合研制核武器的军事工程。由于北华研制核武器的进展和水平都大大超过德国,因此在辽德联合工程里,北华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辽德联合研制计划代号“魔盒”,工程基地位于在被北华控制的中亚境内某地。
在“魔盒计划”的进展过程中,由于参与计划的科学家里有很大比例是中国籍犹太族人、别国犹太裔人或以色列国犹太人,因此以色列国虽然不是“魔盒计划”的正式参与国,但却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长远战略考虑,张学良与以色列国政府签署秘密协议,同意以色列国在“魔盒计划”成功后与北华/中国分享一定的核武器使用权。
在1944年10月前,联盟国的“魔盒计划”在进度和水平上都大大超过同盟国的“曼哈顿计划”,因为北华不但起步最早,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科研人员阵容,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核物理学家都在为北华、为“魔盒计划”而服务,但是在1944年10月,“魔盒计划”两大科学总监之一的居里夫人因为被自由法国策反而炸毁“魔盒计划”基地的高浓度铀元素电磁分离机,另外,参与该计划的中国籍科学家里原美国籍的罗伯特奥本海默、原丹麦籍的尼尔斯玻尔、原美国籍的恩利克费米、原英国籍的欧内斯特卢瑟福等八十多名重要科学家在该计划开始后也陆续被同盟国情报机构策反,因此在“魔盒计划”里消极怠工甚至暗中破坏,导致“魔盒计划”在进度和水平上逐渐被“曼哈顿计划”追赶上。至1945年底,曼哈顿计划已与魔盒计划持平,但魔盒计划很早之前就已经解决技术上的所有难题,分离机被炸毁只是延迟了高浓度铀的提炼时间,在获得足够的高浓度铀后,魔盒计划再度获得优势。
解密文件:“曼哈顿计划”和“魔盒计划”的各自变故。
由于联盟国阵营和同盟国阵营都无法在战场上彻底击败对方,因此双方最高领导人都在很早前就已经认真考虑在确保本国利益得到最大化的情况下以和谈方式结束战争,基于这样的战略决策,核武器逐渐不被双方最高领导人视为彻底打败对方的实战武器,而是转变为了确保本国在和平停战前获得最大利益的谈判筹码。简而言之,提前拥有了核武器后,就能在谈判桌上对对方实施“核讹诈”。
以下内容摘自美国高层和美国军方的内部文件:
关于我方提前拥有原子弹且对北华本土实施核武器打击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研究:
一、原子弹的攻击方式在美军现有情况下只有动用战略轰炸机进行投掷,联盟国拥有的飞弹技术还未被美军掌握,美军在较长时间内无法使用飞弹携带原子弹发射的攻击方式;
二、美军及同盟国友军在靠近北华本土的航空兵基地极少。由于北华军已经占领夏威夷、阿拉斯加、东南亚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澳大利亚北部、新西兰全境、南太平洋群岛部分以及环印度洋地区,因此美军无法在以上地区起飞携带原子弹的战略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