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这个国防部长从1946年一直当到1950年,随后两次连任(每任四年),一直干到1958年,这也是他自1928年东北易帜后掌握权力的第三十年。三十年里,前十八年是他在东北、在北华“单干”,后十二年里则是融入中央,以国家角度而为国效力。尽管全国上下都要求张学良继续连任,但他实在不想再干,辞去了国防部长一职和他在国民党内担任的两个委员职务。当张学良辞去国防部长这个职务时,中国国防军是一支规模世界第一、极其强大的军队,陆军正规军约400万兵力(因为中国国土太大,内部问题复杂,必须要长期保持强大的陆军力量),共编为200个野战师,地面部队共拥有超过4万辆坦克、超过6万门各型火炮和火箭炮、超过7000架直升机;空军拥有约50万兵力、2万多架飞机、1万多门高射炮;海军拥有约100万兵力,舰艇总吨位达600万吨,其中包括20艘航空母舰、300多艘潜艇、500多艘水面舰艇、4000多架陆基飞机;核武部队则拥有超过300枚核武器,爆炸总当量约2900万吨。世界三大国里,陆军是中德并列第一,美国第二;海军是中美并列第一,德国第二;空军是美国第一,中德并列第二。三大国基本没展开军备竞赛,因为如果美国迅猛扩军,中德立刻联合对付美国,中德也一样。谁独自扩军,谁就会被打压,三大国互相制约,形成牢靠的平衡,当然,“拉帮结伙”是不可避免的。美国首先成立了“美约”(美洲公约组织),德国随后成立了“欧盟”(欧洲同盟组织),中国则成立了“亚联”(亚洲联合组织),从而以三大国为核心形成了三大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战后的中美德三大国都进入了科研、文艺、经济等诸方面的高速发展,世界已经成为了中美德三大国三方演出的舞台,三大国也是世界前三大经济体,三大国GDP总和占全世界GDP总和80%以上。在战争正式结束的1946年,美国GDP为2500亿美元,中国为850亿美元,德国为800亿美元;1950年,美国GDP突破3000亿美元,中国和德国都突破1000亿美元;在1975年,美国GDP突破10000亿美元,中国突破5000亿美元,德国则突破4000亿美元;在2000年,美国GDP达到10万亿美元,中国则达到6万亿美元,德国则达到5万亿美元。经济总量上,美国一直位居第一,中国第二,德国第三,因为人口数量中国第一、美国第二、德国第三,所以人均GPD是美国第一、德国第二、中国第三。中国在1975年基本实现了“每家每户都有一辆汽车”的生活水平。因为中国领土极其辽阔、资源极其丰富,原中国本土的西部地区贫穷人口被大规模地迁移到了北亚、东南亚、澳洲、南非等新领土进行定居和开发,因此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非常小。说白了,原本有很大一部分中国人不得不住在荒凉贫瘠的穷山恶水里(在后世,中国西部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总量约30%,约4亿中国人生活在自然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但此时的中国有太多的自然条件优良、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国土,西部居民自然可以大规模迁移到新领土,数以亿计的西部中国人不需要再被限制在老家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和苦日子;而东部中国人也一样,觉得生活没意思或想出人头地,只要向政府递交申请书,就可以独自前往或者是举家迁移到新领土,进行探险、拓荒、发展。因为中国领土面积太大,所以中国人生存空间足够,所以中国人拥有无穷无尽的机遇和希望。
战后的中国在领土面积上是全球第一大国(4200万平方公里),在人口数量上也是全球第一大国(5.85亿人口)。
张学良“命长”,所以他在放弃权力后也一直经历着战后中国的方方面面大事:第二届联合国大会在香港联合国大厦正式召开,第十四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天津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和重庆联合举行,第四届世界杯球赛在新加坡举办,电脑的诞生,氢弹的诞生,第一颗人造卫星被成功发射,第一个南极洲考察站的竣工,中美德三国联合进行的登月工程,人类第一批的三名宇航员在月球上登陆,东和省省会、该省第一大城市、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新和市(原札幌市)因高度发达的色情业而荣获“世界性都”的称号等…中美德三足鼎立,这是张学良为战后世界设计的新秩序框架,事实证明了,这个新秩序远好于原先历史上的“美苏两极分化”。中美德三大国在战争中都捞足了利益,并且互相也基本不存在太过于尖锐的利益冲突或意识形态冲突,所以没有发生“冷战”,三大国展开的是“全面合作、局部竞争”,并且展开的竞争也是在科研、艺术、文化等方面上的良性竞争,并非意识形态或霸权主义的恶性竞争。总体而言,战后的新世界是“比较和谐的”,恐怖主义是战后世界以及三大国所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反恐是三大国在战后最主要忙的事,除此之外,三大国还要忙于巩固自己势力范围圈的稳定,镇压和剿灭自己势力圈里的反抗势力。二战后再无世界大战的苗头,也没有形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客观条件。当然,战后世界仍存在战乱,热点主要在四个地方:南美、非洲、中东、南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南美洲和非洲,当地国家或民众因为不愿意本国或本地变相地三大国的殖民地,因此一直此起彼伏地不断产生着骚乱、暴动、抗争、反叛,三大国对此都是毫不留情地铁血镇压。
在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陆续发生了五次全面战争,巴勒斯坦是土耳其一手扶植用来遏制以色列的,同时得到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支持和援助,因为以色列盘踞着“圣城”耶路撒冷,这是穆斯林世界难以接受和容忍的,但以色列背后是中国在支持。从地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以色列国土犹如一条毛毛虫般呈南北方向地卧在地中海东岸,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1000多万,巴勒斯坦国土也像一条毛毛虫般呈南北方向地紧贴着以色列,并且在一头一尾还包裹着以色列,因此,除了地中海,以色列陆地三面都被巴勒斯坦包围着,土耳其和以色列并不接壤,巴勒斯坦纯粹是土耳其遏制以色列的缓冲区和最前线战场,同样,以色列是中国牵制穆斯林世界的挡箭牌和马前卒。巴勒斯坦总面积同样也是4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500多万。五次以巴战争都是以色列大获全胜,以色列不但在巴勒斯坦地区站稳脚跟,并且还越来越强盛,但当地的民族矛盾和宗教仇恨却越积越深、越来越复杂。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共有两块国土,一块在巴勒斯坦地区,一块在中国库页岛北部,前者是实际控制着的,后者则是租借来的。为了保留后手,给以色列和犹太人建立一条退路、一个后方,以色列政府向中国政府请求续约,租借库页岛北部99年,这样,如果犹太人万一再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好歹还有一块“最后的立足地”。对此,中国政府表示了允许。此后,以色列在库页岛北部长期保留300万人(以色列法律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必须要留在库页岛北部,从而在绝对安全的环境里成长)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种子”,其余1000多万人都在巴勒斯坦地区一边战斗一边生活。
在南亚地区,巴基斯坦和印度也战火不断,两国陆续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国家级战争,三场巴印战争都是巴基斯坦获胜,因为巴基斯坦背后是中国,印度则只能完全靠自己,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战争是因为巴基斯坦不断吞并印度领土而造成的。世界大战期间,北华军以打击英国的名义,吞并印度东北部大片土地(即后世印度东北部的位于孟加拉、缅甸、不丹三国间的三角形地区,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随后印巴分治,印度分到了约260万平方公里土地,巴基斯坦分到了约130万平方公里土地,结果,巴基斯坦仗着背后有中国撑腰(也是中国政府指示的),屡屡蚕食印度土地,不断挑衅印度,印度忍无可忍,与巴基斯坦开战,结果每次都被巴基斯坦打败,割地赔款、丧师失地,累计让印度损失了20万平方公里土地。
无路可走以及孤注一掷之下,印度政府决定秘密研制原子弹以取得对战巴基斯坦的实力优势以及军事上和政治上战略优势,同时打破三大国的“核垄断”,让印度成为“世界第四”,但由于三大国严密封锁核技术,印度不得不从一穷二白开始起手,一点一滴自己研制,所需原料、资料、设施、设备、器材、人员基本都来自国外,结果很快就东窗事发,被中国情报部门掌握了确凿证据。获悉印度“冒天下之大不韪”秘密研制核武器后,三大国都高度重视,随后同时出兵,制定了代号“联合力量”的战争计划。三大国集结了四十余万大军,出动了二十多艘航母、六千多架飞机、五千多辆坦克,联合打击印度,巴基斯坦同时也被允许参战且全力参战,五十万巴军成为三大国联军里的第四支军队。实际上,这场战争是三大国在“军队不打大仗、无所事事二三十年后乘机找地方磨练磨练军队”,所以才拿出牛刀杀鸡的势头,毕竟三大国军队先前都是演戏、反恐、镇压反抗组织,都没大仗打,这次好不容易逮到一个比较大的靶子,自然不会放过。战事在开始后基本是一边倒,联军完全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地面部队更是所向披靡。三个月后,印度政府迅速垮台,三大国最后在印度实施“分而治之”,巴基斯坦因为出力很大,分到了三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印度剩余地区被三大国三分而治。这场“印度战争”虽然彻底摧毁了印度这个“世界第四大国”以及中国本土附近的最大隐患、中国势力范围圈内唯一不受控制的国家,但也导致美德势力进入亚洲、进入中国势力范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