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如此,明面上藩王地位还是更高,可实际上没有任何的实际权利,只能起到监视地方的作用,成为了朝廷安插在地方的眼线。
一旦地方真正出现任何问题,就会第一时间反馈给朝廷,毕竟这些藩王只有监督权,没有实际权利,他们的一切就要依附于朝廷,自然也害怕朝廷出现问题。
而地方有人出现问题想要造反,那么就会威胁到这些藩王的地位,毕竟这些地方官一旦造反成功,他们这些王爷以后就不是王爷了。
他们为了能够继续享受皇家的待遇,尽管没有实权,却也会将地方官员盯紧,避免他们威胁朝廷,威胁皇家,也避免他们威胁到这些藩王的地位。”
听完朱允熥的话,朱元璋更是哈哈大笑,这样一个相互制衡,一个有实权,却被监督,一个没有实权,却监督有实权的这样一个做法,确实非常完美。
既保全了藩王的地位,也让藩王,没有了想要造反的想法。
毕竟他不掌握实权。
同时藩王还会为了自己这个王爷位置,保证这个天下还和自己是一个姓,就一定会对地方的那些官员们监督的非常严格。
这样一来的话,办事的被监督的,监督的人又没有权利去造反,形成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和良性的平衡,一定会让地方安稳。
“好呀,太好了,我就知道允熥你一定有办法,这样的一个行为,不仅可以不用削番,还避免了地方藩王手握实权,同时还能够将藩王的价值,利用起来。
真正的实现,帮大明看守天下,监督天下地方官,实在是好。这样做的话,也算是解决了咱的一个心头忧患呀。”
朱允熥也笑着说:
“那既如此,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实行,我到时候下令,让内阁给出一个章程。
没什么问题的话把流程走好,咱们就颁布下去,按这样的一个体系来实行。”
朱元璋点头说:
“咱没有意见,这件事情太孙你做主,咱对你放心。”
朱允熥也是哈哈大笑,而这时啊,朱元璋又严肃起来说: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那么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也很严重呀。”
朱允熥立马询问:
“这第二个问题,皇爷爷指的是什么?”
朱元璋说:
“咱之前就提到过,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况下去,咱们的子孙,全部都封王的话,那么一代两代或许只是几十个王爷,可三代四代就会翻倍。
以此递增下去的话,不出几代,这天下恐怕就会出现几百个王爷。王爷儿子又是郡王,郡王儿子又是镇国将军……
还有其他的那些后代,全部都要给他们安排爵位,全部都要给他们发放俸禄,让他们享受各种好的荣华富贵。
这样下去的话几百个王爷,又会生下无数的子孙,这朝廷将来得养几千几万个有爵位皇族之人……
每一代递增下去,都会无限的扩张,皇族之人的开销如何负担得起呀?这不得把朝廷吃垮吗?”
其实朱元璋以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甚至他虽然偶尔想到过,却也根本不在意。
他觉得朱家身为皇族,就应该大量的开枝散叶,就应该遍布天下。
而且就应该享受高高在上的地位。
这样的想法,虽说有些自私,但是,人家是皇帝,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几千几万人都享受好的日子也没什么错。
可是后面朱元璋在得到的那一本明史之后,他也看到了大明的中后期啊,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仅仅几代人下去,所出现的皇族之人,就已经将大明的国库几乎吃空。
天下百姓本就过得不好,财政方面也很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和天下百姓,甚至地方上的百姓,还要养大明的这些被分封到各地去的亲王。
甚至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可想而知,会有多么大的压力和负担。
虽然朱元璋不知道,凭借现在大明如此强盛的国力,将来会不会出现养不起这些子孙后代的情况?
但是,那本明史上面所记载的,确实大明的亡国,和这些宗室将天下吃空,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因此啊,朱元璋现在就想要提出这个问题,想着能否将这个问题解决。
而朱允熥沉思一会儿之后,也对朱元璋说:
“确实,虽然大明现在财政比较充裕,但是时间久了要养的宗室成员,也就越来越多。
尤其是像现在这样的一个宗亲爵位的继承制度,会导致未来亲王越来越多。
毕竟每一任皇帝,都有亲兄弟。他这些亲兄弟将来都会成为亲王。
亲王越来越多,亲王的儿子也会继承他们亲王的爵位,所以而不会减少。
其他儿子又会成为郡王,郡王又能够把他们的爵位继承给他们的嫡长子。
如此一来,郡王不仅也不会减少,反而也会越来越越来越多。
如此一代一代下去,确实这些身份地位高的宗室子弟,为成百上千的递增,就算国家再有钱也养不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