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是大笑,柳屯田都变成柳七了,苏轼自然放他一马。
今日是苏轼专为显摆儿子组的局,所以大家热议的话题自然是西北的战事。
其实能讲出来的,官方邸报上都有,邸报上没写的,苏过也不能说。
不过看在苏轼的面子上,苏过还是勉强营业,将环州一战的大概过程又复述了一遍。
除了贺铸,其他几人反应平平,虽然为边军打了胜仗高兴,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苏过也知道是这个结局,所以又借着出海带回的香料一事,为大家介绍起了海外的番国,总算是将现场气氛给调动起来了。
大宋文人对制香、焚香都十分热衷,论是之前仿制蔷薇水,还是这次带回的龙涎香,苏过都有为跨国贸易宣传的目的。
历史上宋朝再次加大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其实是在南渡之后了,因为北方大面积领土的丢失,使得朝廷不得不将视线投向更南边的地方。
苏过先说了香料价格的问题,又说了出海贸易的危险性。
苏轼在杭州时,与市舶司打过交道,对出海贸易了解得多一些,听了苏过的介绍,问道:“你是说朝廷应该为大型商队护航?”
“是的,”苏过笑道:“朝廷可以拟定制度,按船只大小、货物规模指派军士上船随行,大型商队甚至可以指派战船护送。”
宋朝没有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需蛮夷之物的想法,所以从上至下都对海外贸易充满了热忱,这个是苏过有此提议的基础。
但恪于抑武的国策与君子耻于言利的士大夫道德标准,朝廷给与海洋贸易的支持并不多,所以苏过也想试着从这里打开一个缺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融化,也不是靠个人热情捂一下就可以的。
冗兵闲着也是闲着,一部分训练成海军,一部分到西北去扩边,至少能缓解一下朝廷紧张的财政问题。
地方官员很多对国家收入没有概念,毕竟没钱就找朝廷要度牒售卖,也不是苏轼一个人的做法,大家都这样。
地方没钱,自然该向中央伸手,可朝廷也没钱,还不是又将手伸回了地方。
最终还是老百姓承担了所有。
苏轼接过话,说道:“那就是增税了,会不会打击到商家的热情?”
“不会的,”苏过笑道:“商人又不傻,交钱保命,这笔账他们会算。”
贺铸插嘴道:“保命这话未免高看水军了,朝廷的水军都是些没出过海的闲汉,如何靠得住?”
不愧是传闻中喜欢面刺人过的贺鬼头,苏过被他一句话堵回来,呃了一声,这才道:“出海一趟另算赏钱,不怕他们不动心,自然会加强训练。”
其他几人也跟着讨论了几句,反正是闲聊,大家都不在位置上,反而可以畅所欲言。
不过从中苏过还是发现了问题,文人对武人的猜忌太深,就这么个提议,也有人提及水军会因此做大的问题。
苏过暗叹一口气,实在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