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答应了,苏过也不打算反悔,安排他回去收拾东西,等自己回京时,带着家人与自己同行。
一应离职的手续问题,自有苏轼处理,他是知州,这点小事还是不在话下的。
苏轼见又解决了一大难题,心情愉悦地呼朋唤友,前去游湖了。
四月底的时候,再次收到苏辙的来信,主要提及两件事。
一是与西夏的和谈,小梁太后同意两国都不在横山驻军,但岁赐不可少,至于青唐,她提都没提,执政们对此还在商议之中;
二是官家大婚之后,太皇太后有意诏苏轼回朝,参加小皇帝主持的郊祭仪式,这次郊祭也是官家即将亲政的象征之一。
第一条和苏过想的差不多,朝廷就是乐意花钱买太平。
第二条则有些意外,看来不管言官们如何攻击,宫里对苏轼还是很看重的,在这种重要的场合,还是希望苏轼能到场。
苏过问他爹:“要是朝廷下诏,你会同意回去吗?”
“当然,”苏轼答道:“郊祭之事,不容推脱。”然后又补了一句:“后面再申请外放就是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戎在大宋就不提了,祭祀自然是重中之重。
苏过笑道:“只怕没有那么多好地方让爹爹去了。”
苏仙傲然道:“别以为只有你能去边境,为父也可以。”
“是是是,”苏过想起苏轼的魅力,又笑道:“听说契丹人也喜欢爹爹的诗词文章,应该多刊印一些送过去,看看能不能感化他们。”
苏轼想起此事,对这个胆子越来越大的儿子抱怨道:“你说要整理文集,后面又交给方叔去办,可到现在还没看到稿子。”
“快了快了,我出京前去看过的,”苏过也不满道:“主要是爹爹写得实在是太多了,逐一甄选是个很费功夫的事。”
苏过都想好了,到时候多印一些,什么大辽西夏,大理高丽,通通是他的客户。
武力输出暂时是够不着了,先从精神上腐蚀他们。
苏轼对这个事还是很在意的,又叮嘱了几句,要求等他最后复核一遍才能刊印。
苏过自然答应下来。
又呆了几日,到了五月初,苏过便准备动身了。
同行的除了李直方一家,还有贺铸,他闲居京城,正好顺道一起回去。
临行前,王夫人又把苏过逮着训了一遍话,非是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之类的,苏过乖巧地频频点头。
上马离开后,远远地还看见王夫人站在门口,一直注视着苏过远去的方向。
李直方的女儿才六、七岁的年纪,从马车里面探出头来,问道:“你是舍不得离开娘吗?”
苏过从马上探下身子,伸手摸了摸她的脑袋,说道:“是啊。”
小丫头嘟嘴道:“我连我娘的模样都忘记了。”
苏过笑了笑,指了指天,说道:“没关系的,她也正看着你呢。”
贺铸在一旁感慨道:“叔党真性情,于我心有戚戚。”
苏过没有接话,又回头看了看,远方的身影已经变得模糊。
一旁的苏迨拍了拍他的肩膀,一直送到城外长亭,这才回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