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了三年多后,傅斯年基本完成了了实验心理学的学业。一方面,傅斯年虽然对自己的今后还没有明确的打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不想成为研究实验心理学的专家。另外,也不想花费精力,去搞什么实验心理学的学位。他学实验心理学只是想掌握一门技能,现在,在他看来,目标已经达成。
他的时间很宝贵,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也就是说,是到了和伦敦大学学院说再见的时候了。
一九二三年九月,傅斯年离开英国来到德国,进入柏林大学学习。
柏林大学,创办于一八一零年,前身是柏林大学,位于德国首都柏林,是一所公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最高学府和世界学术中心。柏林大学是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德国精英大学成员。
柏林大学历史上曾产生五十七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马克斯?冯?劳厄、玻恩、亥姆霍兹、赫兹、哈伯、薛定谔、韦伯、格林、叔本华、谢林、海涅、魏格纳等一大批学界大师都曾在该校学习任教。
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
柏林大学在人文学科领域有着顶尖的声誉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其文学、神经科学、哲学、社会学、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均在世界享有盛誉,各学科均排名世界前列,洪堡大学的法学院是最优秀的法学院之一。
傅斯年进入柏林大学自然是慕名而来,但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因素:
其一是受柏林大学里两种学术空气的影响,即物理学和语言文字比较考据学。
物理学方面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当时都是轰动一时的学说。
语言文字比较考据学,是柏林大学传统的、久负盛名的学科。
其二是受柏林的朋友们如陈寅恪、俞大维等人的影响。当时柏林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甚多,其中许多是傅斯年的同学好友。
傅斯年赴欧洲留学前,在文史领域已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留学期间,在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主修了实验心理学,选修了物理、化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傅斯年转入德国柏林大学,专心选学了“相对论”“比较语言学”的课程,又利用余暇研究马赫的《感觉的分析和《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理论著作,还深入研读了兰克学派的历史语言考据学著作。也选学了地质学、经济学等课程。
傅斯年为什么留学期间广泛涉猎,不专重一个方面呢?有人做了如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