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之俗,可贺敦预知军谋;且义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国之援。若使一介告之,借使益,庸有何损。又,将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还事高丽,若发明诏,谕以赦高丽,专讨突厥,则众心皆安,人自为战矣。(《资治通鉴)
萧瑀此人,很不简单,他是隋、唐两代的著名宰相,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萧瑀其人,是南朝萧梁皇室后裔,他的高祖父是梁武帝萧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父亲是梁明帝萧岿,哥哥是西梁靖帝萧琮,姐姐更是隋炀帝杨广的皇后。
实事求是地讲,萧瑀算得上是隋唐时期的一代贤臣,唐太宗后来曾经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赠萧瑀,称赞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并且,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萧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帮助了李世民。
在突厥大军围城的情况下,隋炀帝采纳了萧瑀的建议,连忙下诏,招募天下诸郡,起兵勤王。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征入伍,投在了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麾下。云定兴其人,原来是隋炀帝的大哥废太子杨勇的岳父,他的女儿云昭训是废太子杨勇的宠妃。
但是,屯卫将军云定兴缺乏谋略,根本不会打仗,面对突厥大军围困雁门,他自己也傻眼了。年轻的李世民,崭露头角。李世民是如何崭露头角的呢?李世民在这个时候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军事才能,他向主帅云定兴献上了一条疑兵之计,简单来说,就是给突厥人大摆“迷魂阵”:
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资治通鉴)
李世民的这条疑兵之计果然奏效,始毕可汗开始自乱阵脚,很快就撤军了,雁门之围遂解。这是李世民第一次上阵征战,是唐太宗第一次利剑出鞘,从此开始了李世民征战杀伐的戎马生涯。
当时的李世民,年仅十六岁,按照现在的说法,只是一个高中生。从日后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战绩来看,他是一个胆大心细,勇于冒险,从来不走寻常路,天马行空的优秀的军事统帅。这次雁门救驾,算是这位千古一帝的牛刀小试,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可以具有这样与众不同的韬略与胆魄,着实令人钦佩。
到了大业十三年(617年),李世民看到天下狼烟四起,乱世将至,便有了图谋天下之志。于是,李世民有意说服父亲李渊起兵反隋。不过,在游说父亲之前,李世民在积极地为起兵作准备,也就是在积蓄力量。
怎样积蓄力量呢?李世民开始私下活动,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李世民结交了一大批谋士武将,比如像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人,这些谋臣武将后来一直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其中,长孙顺德是李世民的发妻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的族叔。
在李世民结交的众多谋士武将中,有一个人至关重要,他就是刘文静。那么,刘文静何许人也?
刘文静,字肇仁,世居京兆武功,是后来李世民秦王集团的重要成员。隋炀帝大业末年,刘文静担任晋阳令,但是他却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可是,刘文静因为和瓦岗军领袖李密是姻亲关系,所以被关进了太原城的大牢里。
此时,李世民正在为父亲李渊的晋阳起兵积极筹谋,四处结交谋士,李世民认为刘文静是个人才,便与他倾心结交,亲自到监狱里来探望刘文静。刘文静见李世民前来探监,大喜过望,说道:“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李世民多么聪明,立刻坦诚布公,回应道:
卿安知?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入禁所相看,非儿女之情相扰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旧唐书·刘文静传)
刘文静见到李世民如此坦率,自己便也不藏着掖着了,开始和李世民分析天下局势,并且将自己的计谋和盘托出:
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
同时,刘文静又和李渊的心腹晋阳宫监裴寂交情不,于是便让裴寂不断劝说李渊起兵反隋。所以,史书中评价刘文静在晋阳起兵过程中的表现是“定非常之谋”。后来,李渊在对晋阳起兵论功的时候,将刘文静和李世民、裴寂列为头功第一等。可以说,李渊晋阳起兵,刘文静是立下大功的,此后,刘文静逐渐成为了李世民的头号谋臣。
在起兵的力量积蓄得差不多之后,接下来,李世民便是要试图说服李渊起兵反隋。正好,当时就有一个契机。
雁门之围后,隋朝与突厥的外交关系彻底破裂。突厥经常派兵入侵隋朝的北部边境,而李渊所管辖的山西河东地区,正是直面突厥南侵的第一线。有一次,突厥大举兴兵进犯河东重镇马邑(今山西朔州),马邑正好是李渊的管辖范围。于是,李渊派遣虎牙郎将高君雅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共同领兵,迎击突厥,结果遭遇大败。
隋炀帝对于处置败军之将的手段一直是非常严苛的,李渊打了败仗,毫疑问,隋炀帝肯定是要问罪的。于是,李世民抓住这个契机,趁机向父亲李渊进言,劝说李渊举起义旗,起兵反隋:
今主上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资治通鉴)
最终,在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的合力劝说下,以及在多方势力、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李渊最终在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于晋阳正式起兵反隋,率领三万义军,向长安关中进军。
综合以上种种所述,有人或许会觉得,整个晋阳起兵好像都是李世民的手笔,李渊在其中的戏份少之又少。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不是,我们研究历史,往往都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一种唯物史观看待历史事件。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世民是一个老实人,不太会争权夺利,权谋诡斗。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后,处处受到父亲李渊和大哥李建成的猜忌与打压,最后被逼奈,不得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逼迫父亲李渊退位。
那么,李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根据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文献的记载,晋阳起兵几乎全部是出自李世民一人的手笔,李渊在其中仅仅充当了一个配角。而且,史料中还把李渊塑造成了一个昏庸能,声色犬马的草包,当年晋阳起兵是因为误中“美人计”才被迫起兵。甚至,《资治通鉴中记载,李渊当年晋阳起兵之时,曾经向李世民许诺:“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
可是,李渊当了皇帝之后,却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功劳最大的李世民却仅仅被封为了秦王。并且,李渊通常是旗帜鲜明地支持太子李建成,盲目打压秦王李世民。最终,使得两个儿子手足相残,自己也吞下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果。
李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事实上,他根本不是一个昏庸能的窝囊废,相反,这是一个心机很深,手段老辣的江湖老手。就以起兵反隋为例,看上去是李世民积极鼓动李渊起兵反隋,甚至是帮着收买人心,最终促使起兵反隋成功。在这一期间,李世民似乎是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实际上,李世民只是替李渊做了一些他想做,却不好做的事情。李渊当时的身份是隋朝的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右骁卫将军、唐国公,是河东地区最高的军政首脑。而李世民只不过是一个官职,二十岁不到的唐国公二公子。所以,晋阳起兵真正的幕后推手,正是李渊,而李世民则充当了父亲的形象代言罢了。
李渊起兵反隋,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绝对不是一时的鲁莽之举。根据《旧唐书·高祖本纪的记载,李渊的为人、性情是“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贵贱咸得其欢心。”
而且,唐朝有一本笔记,名为《隋唐嘉话,里面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足以看出李渊反隋是蓄谋已久的:
炀帝宴群臣,以唐高祖面皱,呼为“阿婆”。高祖归,不悦,以语窦后,后曰:“此吉兆。公封于唐,唐者堂也,阿婆即是堂主。”高祖大悦。
有一次,隋炀帝大宴群臣,席间,他看到李渊脸上布满了皱纹,于是便拿李渊打趣,戏称他是“阿婆”。李渊回家之后,很是不高兴,便向妻子窦氏诉苦。窦夫人听完丈夫的诉苦后,连忙向李渊道喜,这可是大大的吉兆,夫君你的爵位是唐国公,而“唐”又与“堂”谐音,“阿婆”即是堂主(唐主)。窦夫人的言外之意,是告诉李渊,将来你要取代隋朝,化家为国。李渊听完之后,大喜过望,一扫脸上的阴霾。
可以看出,李渊眼看天下大乱,便想趁势而起,图谋帝业,他是早有预谋,根本不用李世民去启发。根据各种史书的记载,李世民当时到处招兵买马,他是如何笼络这些文臣武将的呢?李世民经常给他们钱。他当时只有十八岁,哪里来的几百万的活动经费去收买人心?李世民的种种行为,背后一定有父亲李渊的授意、支持。
那么,为什么后来的史书中,却说晋阳起兵都是李世民的功劳呢?那是因为李世民成为了千古一帝唐太宗。历史往往是胜利者所书写的,李世民成为了历史的胜利者。所以,他要篡改历史,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少年英雄,而将父亲李渊则打造成一个胸大志的窝囊废。
在李渊、李世民父子的精心策划之下,晋阳起兵的伟大历史壮举,便紧锣密鼓地全面展开。那么,李家父子为起兵究竟做了哪些准备呢?
首先,李渊、李世民父子所要做的就是,除掉隋炀帝安排在太原的眼线、爪牙。虽然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关系,但是,隋炀帝对李渊始终不放心,认为李渊深藏不露,心怀异志,又执掌着整个山西地区的军政大权,始终是一个心腹大患。
尤其是,大业十一年(615年),有一个名叫安伽佗的术士,向隋炀帝进言,说出了一句“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请求隋炀帝杀尽朝中所有李姓之人,隋炀帝更加惴惴不安。
为此,隋炀帝专门大开杀戒,诛杀了李浑、李敏、李善衡以及李氏宗亲三十二人,制造出了当时震惊一时的冤案,导致关陇贵族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
这件事之后,隋炀帝对于李渊的猜忌更重了。为了能够控制李渊,所以,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的时候,特意给李渊安排了两个副手: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王威和高君雅,实际上就是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眼线,名为副手,实则监视着李渊的一举一动。
李渊如果想要举兵反隋,首要任务就是要除掉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所以,一天,李渊在与王威、高君雅议事的时候,李世民率领伏兵埋伏在晋阳宫城外,出其不意,一举擒获了王、高二人。紧接着,李渊下令,斩杀了这两人。
李渊计杀王威、高君雅,彻底铲除了隋炀帝安插在身边的眼线,也斩断了隋朝布置在太原的“情报网”。这样,也使得远在江都的隋炀帝,彻底与太原方面失去了联系,成了聋子、瞎子。
在拔掉了眼线之后,李渊第二步所要做的就是,招募军队,同时召回儿女。招募军队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李世民的肩上。李世民和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在河东境内大量招兵买马,不到一个月,就招募到了近一万人的军队,《资治通鉴记载,“旬月间近万人”。
与此同时,李渊急忙召集所有的儿女。当时,李渊的众多儿女,只有老二李世民留在身边,其余的子女都分散在各地。既然决定起兵,李渊当然要把孩子们召集到一块儿,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于是,李渊连忙催促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以及女婿柴绍,火速赶回太原。
在李渊众多的子婿中,柴绍的妻子正是李渊的第三女,后来著名的“平阳昭公主”,赫赫有名的“娘子军”的缔造者。这位公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死后拥有独立谥号的公主,她为唐王朝的建国,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柴绍当时接到岳父李渊的命令,要他火速赶回太原。不得已,柴绍只能和妻子依依惜别。临行前,柴绍对妻子说:
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
别看平阳公主是一介女流之辈,这个时候却顾全大局,对丈夫说:“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意思是说,你赶紧走,我一个妇道人家,到哪不能藏身,况且我也有别的打算。夫妻二人在简短的告别之后,柴绍便启程前往太原。而平阳公主独自一人回到鄠县庄园,散尽家财,招募山中亡命之徒,拉起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起兵响应父亲李渊。
到后来,李渊率军挺进关中的时候。平阳公主率领麾下义军,也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周至、武功、始平等地,严格军纪,秋毫犯,部下已有七万之众。直至,李世民率领右路军直取长安,平阳公主率部与李世民会师于渭北,姐弟二人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两路大军,直取长安。
所以,能够看出,李渊一家,真可谓是一门龙凤。儿郎是济世安民的少年英雄,女儿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有这样的英雄儿女,怪不得李渊最后可以一路挺进关中,最终定鼎长安,开创大唐基业。
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在返回太原的路上,正好与柴绍不期而遇。于是,李建成、李元吉、柴绍三人,于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全部抵达太原。这样一来,李家父子全部集结完毕。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李渊似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这个时候,李渊真的能正式起兵吗?不能。因为李渊当时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后顾之忧,那就是突厥问题。所以,李渊在正式起兵之前,必须要解决突厥问题。
自从雁门之围后,隋朝与突厥的关系正式破裂,突厥经常出兵南下侵扰隋朝的北部边境。而太原正是直面突厥南侵的第一线,因此,隋炀帝在三下江都之前,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将他派到山西,就是为了让他可以抵御突厥的进攻。
李渊明白,一旦自己正式起兵,率领主力,向关中进军。那么,大本营太原必定兵力空虚。到时候,突厥一看有机可乘,万一出兵从后路包抄,袭击太原,李渊肯定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故而,李渊在正式起兵之前,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稳住突厥。总体来说,李渊的策略就是安抚好突厥。李渊并不奢求突厥能够出兵援助自己,至少不要趁火打劫,从背后捅刀子。因此,安抚突厥的任务,李渊就交给了刘文静去完成。
刘文静奉命出使突厥,带着李渊写给始毕可汗的亲笔书信,以及丰厚的礼物,前往突厥。刘文静到了突厥,见到了始毕可汗后,呈上李渊的手书和礼物,然后开始施展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
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旧唐书·刘文静传)
果然,刘文静的一席话说得始毕可汗心花怒放。始毕可汗当即决定与李渊结盟,派遣大将康鞘利,率领两千突厥铁骑,帮助李渊进攻关中。同时,始毕可汗又送给了李渊一千匹突厥良马,保证了李渊军队的战马来源。
有了突厥的助阵,对于李渊而言,可谓是如虎添翼。刘文静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突厥的任务,不仅解决了李渊起兵反隋的后顾之忧,而且,又为李渊的起兵争取到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军事盟友。
现在看来,李渊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李渊一声号令,数万义军便能即刻开拔,进军长安。可是,直到现在,摆在李渊面前,依然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什么问题?那就是起兵该打出什么样的旗号。
毫疑问,太原举义,目的就是为了反隋,推翻隋朝统治。问题是,即使李渊心里明白,此次起兵就是为了反隋,也不能公开打出反隋的旗号。因为李渊不同于隋末其他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是隋朝的封疆大吏,叱咤风云的“山西王”,出身关陇贵族集团,况且又是隋朝的国戚。他如果公开打出反隋的旗号,就会坐实自己犯上作乱的骂名。
最后,李渊在裴寂等谋士的建议下,打出了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帝的旗号。李渊此举是要告诉天下人,虽然自己举义起兵,但是并不反隋,依然拥护隋朝统治。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李渊起兵是为了反隋,可是,李渊就是不打出公开反隋的旗号。
李渊为什么不公开打出反隋旗号呢?很简单,枪打出头鸟。当时,天下是一个怎样的局势呢?群雄并起,此时,洛阳方向,李密、王世充正在恶战,河北窦建德日益坐大,江淮杜伏威、辅公祏进逼江都。
虽然隋朝这个时候气数已尽,但毕竟还没有灭亡,隋朝依旧是天下正统。所以,在这个时候,谁最先打出反隋旗号,谁最先称帝,必将成为天下公敌。李密的瓦岗军实力那么强大,他也不敢公开称帝,也只是自称“魏公”。李渊何等老辣,他知道,如果自己一旦打出反隋旗号,不仅隋朝官军会来攻打自己,甚至天下群雄也会对自己群起而攻之。所以,李渊没有那么愚蠢。
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李渊正式向河东境内下辖各郡县,发布檄文,宣布举义起兵。随即,李渊大军大举南下,一支王者之师踏上征程。接到李渊檄文的河东各郡县,纷纷表示愿意效忠李渊。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移檄郡县,改易旗帜”。
然而,就在几乎所有郡县都表示服从李渊的时候,只有西河郡拒不服从李渊。西河郡丞高德儒婴城自守,准备顽抗到底,挡住了李渊大军的西进关中的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河一战,已经不可回避了。
李渊决定拿下西河郡,拔掉自己西进长安道路上的第一颗钉子,彻底控制整个山西地区,扫除义军的前进障碍。于是,李渊将攻打西河郡的军事任务,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李渊命令他们,率领一支偏师,前去进攻西河郡。
李建成、李世民当时都只不过是两个初出茅庐的少年郎,这一年,李建成二十八岁,李世民十八岁,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是李家兄弟第一次联手指挥作战。李渊将这次西河战役的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这两个儿子,除了要拔掉西河郡这颗“钉子”,同时也是为了磨砺这两个初生牛犊的儿子。
可是,李建成和李世民毕竟还太年轻了,李渊终究是不放心。于是,李渊便让太原令温大有与李建成、李世民率军同行。临行之前,李渊专门叮嘱温大有,希望他可以多多帮衬一下自己的两个儿子:“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资治通鉴)
事实证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的确具有军事指挥才能。他们率军向西河郡进兵,一路上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丝毫没有豪门子弟的娇生惯养。并且,李建成、李世民严明军纪,秋毫犯,下令不准掠夺百姓的粮食、财物。还规定了如果食用百姓瓜果蔬菜,一定要照价付款;得到的食物酒水,也一定和麾下将士共同分享:
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入欲城者,皆听其入。(《资治通鉴)
很快,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军队,一路势不可挡,非常轻松地就杀到了西河郡城下。到了西河郡后,李建成、李世民立刻指挥军队大举攻城,发起突然袭击,一战攻下了西河郡,生擒了西河郡丞高德儒。生擒高德儒后,李世民也知道此人绝非善类,当众历数高德儒的种种恶行:
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资治通鉴)
说完,当众下令,斩杀高德儒。如果换作其他暴虐好杀的军阀部队,一旦打下西河郡后,一定会进行血腥的屠城。可是,李家兄弟的表现却出人意料。李建成、李世民攻下西河郡后,只向高德儒一人问罪,只杀了高德儒一人,其余人一律不予追究,没有屠戮任何一个辜之人。
并且,李家兄弟在短期内,就让西河郡的官民恢复正常的生活。一时间,万民欢喜,都认为李家父子的义军是一支仁义之师,纷纷拥护李家父子的起兵,《资治通鉴记载,“远近闻之大悦”。
李家兄弟第一次联合作战,双剑合璧,一战成名。西河一战,李建成、李世民不仅拿下西河郡,更迅速地稳定了西河郡正常的生活秩序,既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又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从李建成、李世民向西河郡进军,到拿下西河郡,引兵返回太原,前后总共才花了九天的时间,真的是用兵神速。西河之战后,李渊对于自己这两个儿子,非常满意,曾经这样自豪地说道:“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在李渊看来,我能有这样能征善战的儿子,何愁不能扫平天下呢!
拿下西河郡,标志着李渊彻底拔掉西进长安的唯一的一颗“钉子”,扫除西进道路上的最后一个障碍。所以,打下西河郡后,李渊立刻决定向长安关中进军。在西河之战刚一结束,李渊马上在太原成立起兵反隋的“前敌指挥部”。
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初五,李渊在太原设立义堂,将军队分为三军,号称“义军”,李渊自称大将军。不久,李渊在太原建立大将军府,任命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领左路军;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领右路军;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领中路军。
同时,李渊又任命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王长谐分别为左右统军、副统军。而且,李渊允许李建成、李世民的左、右领军可以各自设立官署。因此,李渊的女婿柴绍就被任命为右领军府长史,隶属于李世民的右路军麾下。另外,李渊还下令,开仓放粮。
一个月后,也就是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任命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太守,让他留守晋阳宫,镇守太原。李渊为什么要让李元吉留守太原呢?很明显,李渊这是要李元吉守好大本营。
因为在李渊正式起兵的数月以前,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李渊治下驻守马邑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了马邑太守王仁恭,占据马邑自称天子,国号定杨。不久,刘武周率军攻破楼烦郡,占领汾阳宫,并与突厥勾结,意欲南下争夺天下。
所以,李渊此时后方不稳。李渊让李元吉留守太原,一方面是为了防备刘武周,另一方面,一旦自己进军关中不顺,大可退回太原,割据山西,与隋朝分庭抗礼。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
不久之后,李渊在晋阳宫城东的乾阳门街前的军门,正式誓师起兵,传檄各郡。李渊在檄文中历数隋炀帝的种种罪恶,声称“兴甲晋阳,奉尊代邸,扫定咸洛,集宁寓县”,打出了尊奉代王杨侑为帝的旗号。然后,李渊带领着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以及左、右两路大军,总共三万义军甲士,从太原挥师南下,直取关中,向长安进军。
就这样,在隋末天下分裂的乱世大局之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雄踞于山西太原的李家父子,在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的带领下,异军突起,横空出世。从这一刻起,大唐王朝的铁血开国之路,由此拉开了序幕。晋阳起兵,太原首义,标志着李唐王朝向建国迈出了艰难而又辉煌的第一步。
那么,李渊父子进军长安的征程,真的会一帆风顺吗?在进军长安,直取关中的途中,李家父子究竟遇到了哪些难缠的劲敌,又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生死一线的血战呢?而李渊父子又是如何以三万义军的薄弱兵力,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入主关中,定鼎长安,克成李唐王朝的千秋帝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