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月多的发酵,西山棉布一炮红火,每日一开门不过半小时就会直接售空。
因为棉布更宽,价钱也不贵,很受百姓喜欢。
受此影响,葛布、绢布、麻布都受到了影响。
加上漕运改海,御史言官弹劾陆渊的奏折已经堆满了皇帝的书案。
言官们弹劾朝廷与民争利,认为该将织布机技术下放到民间。
而对于漕运改海,多数折子都是说民间百姓流离失所,沸反盈天。
对此,老朱的批复都是——狗屁不通!
朱皇帝太过强势,这些文臣暂时也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弹劾。
但很快,这些文官也没有办法一直关注纺织业和漕运了,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春闱。
元朝之时,并不重视文教,加上元末乱世,无人重视学术,导致学风萎靡。
大明初立之时,朱元璋大量选用举荐官员。并同时筹划恢复科举制度。
在洪武元年,其建立国子监,并让有学识才能的人充当国子监生,并且令全国各州县都设立学府。
为了尽快补充各地官员的空缺,洪武四年,朱元璋令各行省连试三年,以选拔各地有识之士。
但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士子,都是一些光会做锦绣文章,夸夸其谈,但实际上没什么能力的家伙。
洪武六年,朱元璋只能下令暂停科举,重新采用荐举的方式选拔人才。
而直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才重开科举。
结果,选出来的人才,全部都搭进去了!
一大部分派往西南,一部分派往扶桑,以教育蛮夷归于王化。
朱元璋发现自己又没人了!
若是朝廷在辽东开疆拓土,就没有人去推行文教了。
朱元璋与几位尚书商议之后,便决定再次连试。
李善长等人自然不会阻止,甚至他们还会大力推行!
这完全是发展文官势力,遏制武将的好机会,他们岂能放过。
还一个个极力想要争取会试主考官的位置。
被录考生必然会对录取他的考官感恩戴德。故尊其为“座主”,而自称“门生”,也就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
一般情形下,考生只尊二主考官和直接录取他的同考官为座主,主考和同考座主在称谓上又有所区别,主考官,谓之“座师”,同考官,谓之“房师”。
科举考试放榜后,门生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座主投“门生刺”,并“拜谒”和“贽见”座主,以确认座主、门生关系。
即便是朝廷清流为了增强势力也要争抢主考官的位置。
但因为这种座主门生的联系日益严重,等到明朝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党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已经被砍了的黄子澄正是去年会试第一,被点为“会元”。
这一年会试第一名是黄子澄,第二名是练子宁,此二人都是江西人,黄子澄和练子宁的才学出众,其他考生远远不及。因此大家纷纷料定,状元必定是黄、练二人之一。
不过,这两人都未能成为状元。
而是福建考生丁显成为了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