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春节刚过,主席就交给了小强一个任务――去哈尔滨。
其实小强长久以来一直对哈尔滨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小时候就是知道哈尔滨一到冬天就天寒地冻的,还有冰灯和太阳岛,长大后知道有个全国有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但是可惜自己学习一般,想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去哈尔滨旅游时顺路在校园里转一圈了…
…
“小强啊,这次你去哈尔滨,主要有两个任务,一个任务是去新建成的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指导’一下直升机的研发工作,另一个任务则是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教授们进行一下关于新技术新资料的落地研讨。”
毛主席安排下了小强的任务。
“我一直都想找机会去哈尔滨呢。”
小强兴奋的说:“这个季节去哈尔滨还能看冰灯,嘿嘿,还有中央大街,还有俄式西餐…
…”一旁的周总理哭笑不得的拍了拍小强的肩膀:“小强啊,这次让你去不是度假,而是代表中央去检查工作进度,看一下基层的同志有什么问题和需要,即时反馈回中央。”
“是!我就是开个玩笑。”
小强挠了挠头:“毛主席,周总理,您放心,我一定会把工作放在首位!”
回到家后,小强把自己要出差的消息告诉了孟思思,孟思思虽然心里有点不舍,多少还有点埋怨中央为什么这么着急,小强本来身子就虚,这次才回来没多久就又要出差,但是转而又想到,小强的肩膀上的责任,也释然了。
“唉,自己的丈夫总归是国家的高级干部,总不能天天待在家里儿女情长,自己的觉悟真差劲。”
坐在桌子前翻资料的小强自然不知道孟思思心里在想什么,他喝了一口自己从后世带回来的名为大红袍实际上也不知道是什么品种的红茶,侧过脸看着忙忙碌碌为自己收拾行李的思思,一股温馨的感觉涌上了心头,转过身开始翻阅起了资料。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的创建,同沙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有直接关系。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哈尔滨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使之成为俄国沙皇政府在我国东北最先攫取的一块土地。1895年2月,沙皇政府开始制订西伯利亚铁路穿过中国东北到达海参崴的计划。这个计划是从满洲里直接穿过东北到达绥芬河,而不用沿着中苏边界绕道修筑铁路,可以缩短行程1000余公里,大大减少运营时间,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中东铁路(即“东清铁路”)于1877年8月开始修建,1903年7月14日竣工通车。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旅顺口,中东铁路全长2400余公里。中东铁路建成以后,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以后,大批俄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工业技术专家携家带眷纷纷来到东北,大都集中到哈尔滨。到这里来的商人、传道教士以及形形色色的俄国人与日俱增。大批高级技术人才的到来,为建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了师资条件,而俄籍铁路员工子女又有着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中东铁路运营业务的迅速发展,也急需补充大量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是1920年5月开始筹建的。同年8月5日,成立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筹建协会。中东铁路理事会主席宋小廉将军为名誉主席,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德?勒?霍尔瓦特将军为主席。9月9日,筹建协会推举阿?阿?摄罗阔夫工程师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首任校长;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