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拦“轿”喊冤(2)(2 / 2)

没想到听到这句话那人眼前一亮“您真能见到毛主席?那您可要给我做主啊!!”

原来,这个人本名叫李宝根,是保定市涞源县人,现在在县供销社工作,别看他其貌不扬,抗战时期他就参加了当地的民兵组织,而且白求恩当年还在他们村子里住过一段时间。四零年他们区小队还协助八路军主力,在三甲沟、东团堡、金家井等战斗中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过输死搏斗,解放后,因为他老实忠厚,从来不贪不占,深得乡亲们的信赖。所以被安排在县城里刚刚成立的供销社工作,每天主要负责清点和检验各种货物的工作。

在李宝根看来,还是新社会有新气象,和旧社会不一样,大家都有了奔头。供销社这个新兴事物,更是处处都透着一股子向上的劲头。尤其是这段时期隔三差五的就有新货上架,如果你觉得那一块块正正方方的肥皂是好东西,对不起了,个把月之后就上市了还有雕刻着(其实是压制的)图案和花朵的香皂,且不说那图案多漂亮,就是那香味都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闻所未闻的;买一块香皂放在屋子里,整个屋子都带着香味;放在箱底里,整个箱子的衣服都是香的;更别提那些胶鞋啊,毛巾啊;从用的到吃的,一个个又光鲜,又漂亮,又耐用,还特别便宜,就算是从乡下来赶集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婆子哪个不都愿意来供销社里转转,遇到感觉合适的东西,就买它几件,拿回家,全家都能稀罕好几天,翻来覆去的看。可是渐渐的,李宝根发觉出来有些不对劲了:有些紧俏商品的账目一直都是供销社主任自己保管,一开始他也没在意。可不是嘛,那些看起来雪白雪白,细细绵绵的白糖,看着就喜人,那可是供销社里的紧俏货,镇店宝。也不知道谁给它起的名字“绵白糖”一听这名字,心里面就暖暖的甜甜的,还有那些不知道啥材料的布,又轻柔又结实,这段时间只要一到货,立刻就会被抢购一空,这几天都已经脱销了。既然如此,供销社主任自己保管是很正常的嘛。

可是没过多久,供销社里的绵白糖质量就开始越来越差,从以前雪白雪白招人喜的模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招人嫌的质量,最初只是掺有少量的沙子,后来掺的沙子越来越多,到了最后,这群人干脆就是把冰糖捣碎了和沙子掺在一起,就算是这样,沙子的含量也是大的惊人,甚至有人开玩笑的说,这哪里是白糖搀沙子,简直就是沙子搀白糖;更有甚者还说,这是中央觉得咱们身体差体重轻,怕刮阵大风把咱们吹跑了,就让咱们多吃点沙子,这样风就吹不跑……。本来老李并不是什么刺头的性子,乡下人嘴笨,但是心里明白,有些事情感觉过去了就算了。哪知道这群人压根就不知道收敛。后来从别的渠道里打听出来,那些国家最新研制出来的高级布料和那些白糖一直都是敞开供应的,结果是合作社主任和官面上的人串通好了,私底下把那些布都囤积起来,对外放出风去,说那些好布料国家已经供应不过来了,以后几个月都拿不到货。然后自己等再过一段时间,再甩手一卖,赚它个盆满钵满。

老李知道了隐情,几天几夜都没合眼,心里憋的难受啊,大家当年跟着毛主席,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枪林弹雨的拼命打来了江山,这才过几天安稳日子啊,咋又他娘的转回去了?我真能让这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不行,我的找个说理的地方去!别说,蔫人心里有准主意,盘算好了,第二天,老李就去县里反映情况,县里的接待人员很热情的接待了他,满口答应老李一定会认真调查,给他一个答复,不会让国家财产被这些贪官挖了墙角去。可是老李前脚刚刚回到供销社,后脚主任就宣布因为老李在工作期间手脚不干净,把他开除了。而且还让村支书亲自过来把老李领回去。回村的路上,老李的脸憋的通红,闷闷的,一句话都不肯说。回到村子后老李又难免要因为这他不注意团结同志,只知道在背后搞小动作。这是旧社会的旧官僚的作风,还说涞源县的情况他是清楚的,警告老马不要在市委嚼自己同志的舌根子…….

听到这里,老李的心都凉了,这不就是戏文上说的“官官相护”啊!这个耿直的庄稼汉可不相信新中国,新政府还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对!一定是这帮地方政府认为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了他们,于是伙同下面的那些人狼狈为奸哄骗中央,他把心一横,心里盘算着,“就不信你们这群人能遮了天!新中国不是你们这些贪官能作威作福的地方,我要找中央去告状!我要找毛主席告状!”

的念头,就只身一人扛起布袋,一路上风餐露宿奔着北京的方向大步走来。说来也是巧,刚到北京的李宝根就撞见了小强的汽车,几天没吃上一顿正经饭的李宝根在北京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到哪里能说理,心一横了下来,于是直接冲到了马路上拦下了小强这辆看起来像是大官坐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