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送别(2)(2 / 2)

两个人喝着酒,敞开心扉的东子,从46年他13岁入伍开始说起,怎么样在延安当通讯员,然后又怎么样留在警卫团里,47年东子随警卫团,掩护着中央纵队和胡宗南的追剿大军在山沟里打转转。多少次迭遇险情,又多少次凭借着机智和勇敢转危为安。回顾了东子小时候,吃过怎样的苦,又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家富强,军队发展,百姓安乐。最终小强还是说服了东子,就像一颗种子,在祖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为祖,为人民,为建设新中的光辉事业贡献出自己智慧和能量!

东子的心结打开了,小强的心里却又揪了起来,拉着东子的手,反复叮嘱:“去了军校要转变角色,你不再是将军的警卫员,而是普通的学员,是普通的战士,要尊敬领导,尊敬老兵,团结同志…..”

“可能在新的环境里并不适应,要尽量的调整心态,可能有的老兵,甚至有的干部没有你见多识广,但是绝对不许瞧不起他人。”

“你的文化基础相对还是薄弱,去了军校,要咬紧牙关,努力学习,克服为难情绪,取的好成绩!”

等等,这类的嘱咐说起来没完没了,说到后来,也觉得该交代的也都交代清楚了,小强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

65°茅台滚入喉间的辛辣配上自己送别亲人的伤感,一行眼泪夺眶而出。小强擦了一把眼泪,跟东子说:“哥哥给你唱首歌,当是给你送行了,好好考试!一定要考上!要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在祖需要你的地方,生根!发芽!”

说罢,小强自己打着拍子,唱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驼铃: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辛,洒下一路驼铃声”

“山叠嶂,水纵横,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待到春风传家讯,我们再相逢”

深沉的歌声在月明星稀的夜空中久久回荡,闻者不深深的感伤于歌曲所表达出的浓浓的含泪离别的深情……

1952年,张卫东同志考入中南军区汽车兵修理学校电站维修专业(武汉军械士官学院前身)。

1954年,张卫东同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且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主动申请去一线部队,发挥自己的专长.

1954―1958年,张卫东同志任18军55师维修站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期间,张卫东同志研究的项目《高海拔冻原环境下军械装备的维修保养课题得到全军推广应用,并在之后的中印边境冲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58年,张卫东同志参加中印边境战斗。荣立一等功。同年,24岁张卫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英模会。大会结束时,在大会堂上献歌的二十二岁的白玛(见354章,人间地狱旧西藏,金珠玛米来解放)用清澈甘甜的嗓音向张卫东唱起了“拉伊山歌”当白玛红着脸用哈达挽在张卫东脖子上的时候,张卫东看着这个长相俊美的娇羞的藏族姑娘,竟然一时的痴了……

1958年,白玛谢绝了总政文工团的邀请,跟随张卫东同志回到西藏,担任18军55师文艺干事,同时在灵芝地区那曲乡长期进行对口支教工作,几十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藏族学生走出高原。

1982年,已经是18军装备部总工程师的张卫东同志,在维修操作中晕倒在车间,经医院诊断,随着年纪增大,张卫东同志已经不再适合高原条件下体力消耗严重的一线维修工作。调任成都军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1984年,张卫东同志调任成都军区装备部总工程师。

1987年,张卫东同志任成都军区装备部副部长。

1988年,张卫东同志授予少将军衔,而在人民大会堂为他授衔的,居然是肩章上闪耀着三颗将星的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军委常委、总装备部长―曹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