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我们建成了22套,第二年就建成了59套,第三年216套,第四年,也就是今年一开年,最后那三套也完成了!啧啧,我们燃料工业部可是提前完成了任务啊!1954年和1955年这两年,我们燃料工业部有信心继续进行建设,争取两年时间内再建设500套!”
小强点了点头,心里暗暗佩服,还是这个年代的人有干劲啊,在过去的几年内,几乎各行各业的工人和技术专家都是在偿加班,一干一通宵都是常态,白天补几个小时的觉,起床又是精神抖擞的开始工作,没有一人叫苦叫累;那些参加培训的年轻人,把教材和资料反复翻看查阅,一本一厘米厚的书愣是让他们的来回翻阅记录变成了两厘米厚,书脊都翻烂了,就用线缝上,继续看,这种态度和毅力,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第二家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小强回来的这五年时间里,中国成长出了这么多技术人员,认真勤奋,肯吃苦,这就注定了成功。
“我们石油工业部也已经完成了1300万吨炼油能力和1500万吨开采能力的任务...
...”
“煤炭开采达到了五点二亿吨,主要是东北那边的产生提高的飞快(废话,有几十万日本战俘开路,能不快么。)...
...”
各个部门都在汇报着五年计划的工作,而小强也在后面认真的做着记录,能看出来,在五年计划提出后的三年时间里,中国真的是在全方面的快步发展,以前只是从总理和主席那里听到一些细枝末节的小强今天才算是真正的看到了全面数据――和建国时相比,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根本就是在开挂,这些数据如果曝光出来,相信世界范围估计只有两个反应:一个是绝对不相信,认为中国在吹牛,一个是开始防范中国:好嘛,你个一穷二白的菜鸡居然发育这么好,绝对有挂!
“...
...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理工农医类学科教育,减少文史艺类教育的改革后,全国各大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相应。”
1952年刚上任的教育部部长周尉德顿了顿,似乎有点为难的说:“1951年,我们国家理工农医类人才仅占所有受高级教育者总数的10%,相比较之下,德国、日本、美国都是在70%以上,人文艺术固然重要,但是在我们国家,理工类人才占据的比例实在太少,这会为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
小强点了点头,这个问题之前总理就和小强提出过,解决的办法是国家鼓励并且重点进行理工类学科的教育培训,各个大学的文科系进行大量缩编,每个大学的文学系只保留两到三名教授,其余全部调动去师范学校任教。
不过小强知道,这个办法肯定会造成那些摇笔杆子的所谓国学大师的不满,他们很多都是象牙塔里的精英,研究的都是老百姓看不懂的古籍善本或者断代考证,人品好一点的最多是生生气,某些人品不好的...
...估计就又要玩起那套指桑骂槐和反装忠那套了。
果不其然,教育部部长周尉德瘪了瘪嘴,显得有些惭愧的汇报着:“经过教育部的思想工作,争取到了一多半的文史艺类专家教授的认可,但是依然有很多原本领着高额工资津贴的教授专家表示出了不满,拒绝去指派的学校进行授课,也拒绝回到原工作岗位,甚至私下串联,要求自己的朋友和学生在报纸上为文史艺类学科鸣冤。”
“为文史艺类学科鸣冤?”
小强举了一下手,在经过总理同意后,冷笑了一声:“中央只是削减了文史艺类学科的财政拨款,将教育重心放在了理工类学科,这些躲在象牙塔里的老儒就不满意了?我看这些人就会摇个破笔杆子,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纸上谈兵是孙膑再世,到了战场第一个吓尿的就是他!”
新上任的教育部部长周尉德只知道曹小强是中宣部副部长,以及身兼党政军的秘书,和小强也是第一次交流,没想到这个年纪不大的年轻人居然上来就火药味十足,这,这年轻人胆子也太大了吧?――虽然他说的其实也没什么。
“新中国建国五年以来,所有的成果有哪些是这些酸腐老儒做出过贡献的?解放台湾战争,朝鲜战争,某些自以为是的老儒们作出什么贡献了?只会安安全全的躲在国内写一些“反战”文章、明里暗里鼓吹外国,贬低自己人,甚至不惜泄露志愿军的情报来换取美国人的“认可”;新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国内生产总值数百倍的增长,他们又有什么功劳?还不是躺在床上张开嘴一边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神看着劳动人民,却又吃着人民的劳动果实?成天不想着如何建设国家,就知道在那里酸这个酸那个,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身在中国心在外国,还好意思抗议鸣冤,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耻之人!”
“当然,这不是说文史类专业没有用处,而是在建设国家的时期,他们的作用极其有限,就像周部长所说的那样,我们国家建国伊始,理工人才极度匮乏,削减文史类经费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如果他们真的是心系国家,就应该奔赴教育前线,去为国家培养基础性人才,而不是躲起来阴阳怪气!清代末代皇帝溥仪曾经的妃子文秀,身份不比他们尊贵?还不是申请去小学任教,而且去的还是艰苦的农村小学,这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哪里来的自信,觉得自己处处高人一等,去教孩子念书是件委屈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