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前,1957年,《人民日报曾整版刊发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马寅初在文章中主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起初,计划生育并不是后世那种强制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而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国家当时的建议是,生一个孩子很好,两个孩子正好,三个孩子稍稍有些多。虽然这样看上去,对控制人口来说速度很慢,但是要知道,人口控制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就算是在后来,强制推行“一对夫妻一个娃”政策后,人口的减少也非常缓慢,但是当时的人都没有想到过,这样粗暴的一刀切会导致什么。
进入八十年代,计划生育从要求一家两孩变成了一家一孩,这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口红利消失,原本的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变成了老年人,却没有足够多的年轻人接替岗位,造成了人口缺失;其二,养老问题开始凸显,四个老人两个中年人一个年轻人的421家庭成为普遍现象,进而演变成了一对年轻人要养五六个老人,极大的增加了年轻人的压力,老年人的占比过多,又在某些程度上造成了原本是消费主力的年轻人不敢消费,工厂也招不到人,变成了一个死循环。并且,拥有独生子女的家庭还要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问题:失独!假设一对夫妇唯一的一个孩子在二十多岁的时候遭遇意外,那么对这个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这直接会摧毁一个家庭,诸如此类的问题证明,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细节上,必须要慎之又慎,历史上那种蛮横的一刀切必须杜绝。
这样思考着,小强不知不觉的吃完了午饭,起身便直奔菊香书屋。
“主席,这就是我的想法。”
在把刚才食堂里打好的腹稿说了一遍后,小强认真的说:“计划生育是没的,但是80年代那种一家一胎的做法一定要杜绝!我建议还是按照最初制定的要求,一个孩子也好,两个孩子也好,国家都支持,三个孩子就要进行一定的限制了,四五个孩子更是要严令禁止!”
主席点了点头:“小强啊,我记得你以前提到过,在你们那边,很多家庭都不生孩子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就像主席您说过的,任何事情的发生,原因总不会是单一的,造成后世很多家庭丁克――也就是不要孩子的原因也是很多,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来,后世对孩子的教育看的非常重要,很多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学小学的课程,还要学钢琴,古筝,舞蹈……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全才,这样的培养从小学直到大学,可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啊,不过,虽然这样一来,孩子累,大人也累,但是没办法,别人家孩子也是这样学的,你要是不学,岂不是落后别人了?咱们中华民族对教育看的很重,都不想生个孩子像泥猴子一样养大,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所以很多年轻人一想到要孩子会极大的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干脆放弃了要孩子,把节省下来的钱留着周游世界,留着改善生活。”
毛主席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点燃一颗烟,示意小强继续说。
“当然,除此之外,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觉得生活压力大,不想孩子也承受这样的压力;比如讨厌孩子哭闹,所以不要孩子,比如自身有很重的遗传病,虽然不致命,但是不希望孩子也得同样的病,再比如没有生育能力……总之,原因非常多,所以在后世,不要孩子的家庭非常多,我这次回来的时候,还听说那边的政府似乎也要开放二胎了,但是实话实说,我觉得前景不乐观啊。”
毛主席见小强说完了,开口说:“小强啊,我看过你带回来的资料,我发现,后世很多国家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原因有很多,就包括你今天提出的这些问题啊。”
“是的。”
小强点了点头。“一个国家老龄化,原因非就是因为曾经的高生育率和低死亡率,以及当下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高生育率和低死亡率,这在任何一个没有战乱的现代国家都是必然的现象,而低生育率,则是我刚才提到的那些原因――生活压力大,晚婚晚育,甚至不育,当然,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个现象在发达国家也是很常见的,但是老龄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却是负面因素大于正面因素的,想要尽量避免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就一定要保证足够的生育率,也许眼下看来,好像每个家庭都喜欢生四五个,拿起纸笔一计算,再过多少年,就要破几十亿人口了,但是实际上,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家庭,其实是不会生那么多的;尤其是工业化之后,娱乐的方式增加,现代人夜生活也更加丰富,不会出现历史上那种天一黑没事儿做,只能闷头生孩子的现象了――更何况,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比起历史上是好太多了,有未来的支援,我们这个时空完全可以一直推行两胎或是三胎的计划生育政策,万万不能再弄什么一家一胎的一刀切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