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翔的父亲没吭声,只是喝了一口酒,然后掰开自己弟弟带来的香肠塞进了嘴里咀嚼了半天,咽下去后才说:“我家袁翔哪比得了你,你是老师……”
“哥,你就信我的,让袁翔跟我学就行。”
袁滕洋洋自得的说:“我现在当老师,这个我懂得很,这学校啊,教的大多数东西真没啥用,其实把语文学差不多就行啦,然后以后大不了也跟我一样,一边工作一边给报社写稿子嘛……你也别老是因为数学啥的训孩子,这数学学个加减乘除就够了……你说以前古时候,也没化学,也没物理,那时候的人都不活了?”
对于叔叔的这番话,虽然自己的父亲显然是一脸不信任,但是在袁翔心里,叔叔的话真是悦耳动听,自己恨不得刻在书桌上当成座右铭,于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上课也就根本不怎么听课了――叔叔说的没呀,我妈和我爸也不会方程式,人家不是也活得好好的?每个月也能赚几十块的工资,那我还把时间花费在数学上干啥?于是他每天一有时间就喜欢翻出叔叔的文稿看,再他看来,叔叔的文稿可比上的课本有趣多了,尤其是那针砭时弊的文字,看起来比起鲁迅也不差分毫,后来袁翔混完了小学和初中后,又勉强读了个高中,结果高中还没读完,然后就以一篇在他看来是“反应社会问题”的稿子《我们是否应该培养“全才”一战成名了。
“……人本身就是术业有专攻的,齐白石先生不一定懂化学,但是不妨碍他成为大画家;鲁迅先生医学不及格,也不妨碍他成为文学家,这也让我反思,我在学校读的书,到底有没有意义,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我们为什么不能废除掉那些没什么用处的学科呢?或者至少减少掉他们所占比例?……譬如化学,我打赌99%以上的人,在工作的时候都永远永不到在学校学到的化学知识,那么又何必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化学呢?我们真的需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去学习一门以后永远都用不上的东西吗……”
“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应该进行一些改变,应该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以后从事的行业,然后按照其专长进行培养,我画画好,那我从小学就开始画画,这样画十几年,也变成大师了;我数学好,那我就一直研究数学,其他的东西我完全可不去学,这样的把精力灌注到一门学问上,更容易出现人才……”
这篇文章一经刊登就轰动了n市,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而尽管很多教育界的人也站出来刊登文章反驳了袁翔的理论,但是双方基本只能停留在唇枪舌剑上,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随后年仅22岁的袁翔也就算正式闯出了自己的明堂――尽管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自己的舅舅捉刀代笔的,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大龄高中生”,能写出这样的反应社会问题的文章,并且引起了教育界的“轰动”,难道不该让这些公蜘蛛们弹冠相庆吗?
其实这些肚子里多少还有点墨水的贵地党们支持袁翔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希望维持自身的优越性――千百年来,中国的文盲率都是高居不下的,而少量读过书的人则是要被大家顶礼膜拜,甚至供养的,因此,这些旧文人身上就有着一股臭习气,经常觉得自己自命不凡,觉得自己应该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结果呢,新中国一建立,全民免费上学,甚至还要学习数理化,一个初中甚至小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要比这些自诩文人骚客的贵地党们要多――你们不膜拜、供养我们这些“精英”也就算了,现在居然还要超越我们,这怎么能忍?而这个时候,作为年轻学生的袁翔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让他们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打瞌睡捡到了枕头――如果真的能因此改变政策,或是影响一批年轻人,那么自己那文人的地位不是又坐稳了吗?
而且这些文人背后的一些人其实也是反对新中国这种全民精英化教育的――如果人人都可以接收到全面的知识,并且被严格敦促学习,那么在未来能够和自己孩子竞争的年轻人也就变多了,自己的阶级位置就可能不保,这可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不希望看到的――如果中国教育也像漂亮国一样多好?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孩子在社区学校读书,老师也不要求你成绩,最后高中毕业了随随便便打个工,当一辈子韭菜……这样自己的阶级就绝对不会被威胁到了,而那些穷人家孩子想跨越阶级……大概就只能指望自己生个漂亮的女儿,然后被哪个富家子弟看重了。
(说句题外话,很多人说美式教育就算你高中毕业收入也不……是啊,美国在吸世界的血,当然过得好了,而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少,自然同样的工作,收入比不上美国……但是这可不是美国教育制度比中国优秀的证据;相信大家对很多美剧中,一个学生读了大学,然后大学毕业,似乎就是人生一件大事,是莫大成就了,就是要大书特书了,这堪比中国人博士毕业一般,例如阿甘正传,蝴蝶效应里都有类似的描述,其实说白了,就是普通百姓的孩子很难考上大学,除了学费确实昂贵之外,一个从小在社区学校读书的普通人家孩子,有什么能力和那些中产阶级的孩子竞争大学名额?这差距可比中国的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的差距大多了,所以虽然我读书时候也觉得很累,甚至也一度憧憬过美式那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但是年纪大了才明白,至少从公平上来看,中国基础教育是碾压美国基础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