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说:“总理,其实这缺劳动力的问题可不仅仅只是现在有啊,就算是在2019年那边,这劳动力也是紧缺的,我记得我在那边买房子装修的时候,就和那些负责搬运物料的,还有工地的一些工人聊过这个,他们都说,自己其实老家还要种地,但是好在只要播种和秋收的时候照料一下就行,所以他们就趁着不忙来城市里打工,而我问他们,这工作好找吗?他们想都没想:只要你肯出力气,啥工作不好找?哪怕去搬砖,只要你肯去,人家工地都是多多益善的――所以啊,总理,我们现在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很正常的嘛。”
小强继续说:“现在俺们全国在大搞基础建设,所以我建议,我们可以号召一些农村的群众来城市务工,补充城市劳动力,当然,也可以鼓励他们在城市居住,甚至我们也可以允许建设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民工团队,由这种团队来进行特定的项目建设。”
所以,这项政策也很快开始了试运行,第一个全村搬迁的就是甘肃省的泉眼村――这个村虽然叫泉眼村,但是实际上一个泉眼都没有,按照村长于铁忠的话说,这村名就是个美好的愿望,咱村子但凡能打出来一眼泉,这生活就能好起来!
可惜的是,愿望终究只是愿望,一百多年来,泉眼村几乎把村子附近都打了一个遍,硬是没有一眼水井,全村的耕种全靠老天爷赏饭,而且大家也不敢种麦子这种比较矫情的东西,至于想种水稻水稻?迎接你的只有村民的白眼:你小子是没睡醒吗?你以为咱泉眼村是南方水乡?是东北湿地?在这里大家平时练脸都洗不了,路过个小河沟擦一把脸就算是清洁卫生了,还想种水稻?要种地就只能种玉米!而且就算是看起来皮实抗旱的玉米,有时候在缺水的年份,产量也会爆减,但是比起麦子来说,秋天能收到的粮食毕竟还是多了一些。
每年一到秋天,如果年景不,泉眼村的村民们就会把收下来的玉米在留够吃的之后,剩余的按照三比一的方式,去县城里换点面粉或是大米,留着过节的时候吃;如果年景不好……那就老老实实上顿棒子面,下顿棒子面吧!而且泉眼村的人家里连鸡都不敢养,有些过得好的人家才敢养牛――原因也很简单,鸡可是要吃粮食的,但是每年打下来的那点粮食,人都不够吃,哪能喂鸡呢?而牛就好说了一点,至少可以吃玉米杆果腹,虽然这样喂牛不容易长肉,但是也总比用粮食喂要省一些嘛。
这天清晨,于铁忠起的很早,摸黑穿上衣服后,他叫醒了媳妇:“差不多到点了,把饭热一下!”
备注:这一章大家可能看不太懂,其实这一章内容是为了配合前几章而设立的,主要是为了将一些老少边穷的村镇调往更需要人口和劳动力的省份,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人口,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部分地区基础建设的压力,同时也可以极大缓解迁出地出现的土地紧张、械斗、宗族势力等问题,所以文中才提出,由国家进行补贴,将一部分农村人口迁到相对富饶的省份。
ps:
其实在写这章的时候,我有些纠结,因为其实这内容和没什么太大关系,但是我又觉得,1949位面就是要解决很多后世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未雨绸缪,为什么不趁着59年毛主席还在的时候,我党群众基础稳固的情况下,处理到后世的隐患呢?我们都知道,现在一些农村地区,宗族势力猖獗(就不说最近闹得很大的那个事儿了),但是如果把他们迁到人口更多的地区,打散分开,问题虽然不敢说完全解决,但是至少可以解决一大部分。
在写这部书的时候,我也是不断的查资料,同时和其他创作组以及读者们聊天和沟通,越写下去,越是感觉自己似乎是在写一本史书一样,又或者说是编年史,剧情跳跃飞快这一点我也意识到了,但是新中国真的是方方面面都要写的,我以后也会尽量保持剧情的连贯性。
最后,谢谢大家支持……那个,辛苦大家……我每天在群里刷的那个,需要大家帮忙的那个事儿……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