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疆歌舞的图片,女的还行,男的那小胡子就……)
可里姆1940年出生,今年刚满18岁,历史上,他1951年,仅11岁就来到部队,当上了一名文艺兵,同时学习舞蹈,1958年来到北京,1959年,他参加了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作为第一位用汉语唱维吾尔族歌曲的歌手,可里姆出色的演唱受到毛主席的赞扬,也让大家知道并了解了新疆的维吾尔族。而古兰丹姆则是可里姆在一次演出时认识的,两个人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搭档演出节目,后来,古兰丹姆果然“没有嫁给别人”,嫁给了可里姆。
其实可里姆也是当兵后才第一次吃到大盘鸡的――那次是连队迎接新兵的会餐,炊事班的同志杀了十多只鸡,给每个餐桌上都摆了满满一盆鸡肉,那时候刚十六岁的可里姆第一次见到这种菜,还没动筷,就已经被香味吸引得不住地吞口水了。
“可里姆,这个菜你没见过吧?”
班长见到可里姆盯着盆里的鸡,笑着说:“你运气真不,刚单兵就赶上了咱们炊事班长培训回来,给大家露一手――这个菜啊,是咱们炊事班的班长刚在乌鲁木齐那边学的呢,据说还是总后的同志给大家培训的,说这种菜符合大家的口味,而且也容易制作,要在全军推广呢。”
说话间,大家都动了筷子,而可里姆也抄起筷子,先夹给身边另一个比自己小的战士夹了一块,回过头,就发现自己的碗里也多了一块鸡肉。
“来,试一下,我给你夹了鸡腿肉。”
班长拍了拍可里姆的后背:“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点。”
“嗯!”
可里姆夹起鸡肉塞进了嘴里,有点不太文雅的嚼了起来:“班长!好吃,这个大盘鸡好吃呀。”
“吃吧。”
班长又给他夹了一块鸡肉:“吃饱了才能训练好,才能保家卫国,等下吃好饭后,一起去礼堂看电影,今天放映的电影是讲述生产建设兵团故事的呢。”
这个时空下,从建国开始,国家就在身份证上取消了名族一栏,为的就是淡化掉这种划分区别,促进民族大团结,同时也通过电影、书刊等文艺作品,鼓励大家消除隔阂,让文化互容,通过教育培养大家的理性思维,引导大家采用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加之生活条件越来也好,所以各个名族此时也越来越团结,就算在饮食和生活习俗上有些差别,大家也都会尽量做到互相体谅,谁要是较真,或是觉得其他人一定要尊重自己,那么只会被自己同胞嘲笑――就像有的省份喜欢吃辣,有的省份喜欢吃甜一样,大家互相包容就好了,没必要因为谁更喜欢哪种口味而互相瞧不起或是讽刺。
而接受了新思想的人,即使来到其他省份学习工作,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尊重,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就是普通的中国人,也许因为地方差异,长得和别人不太一样,但是国籍是相同的,别人不会因为你长得和其他人有些差别就对你有偏见,就像这次参加春晚的少数名族演员一样,来自全国八个边疆省份的不同名族,也许刚见面的时候还很陌生,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但是互相理解包容,相处下来,自然就产生了羁绊――朝鲜族人喜欢吃辣,但是琉球族人口味就很清淡,俄罗斯族的同胞喜欢吃融合了东北菜和俄罗斯菜风格的饭菜,壮族的同胞则喜欢吃粉……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做朋友,而这也是曹小强一直提议的做法:“新中国人人平等,论你是哪里出生,哪里长大,有什么习俗,做好事就会受到表彰,做事就要遭受刑罚,工作努力就是劳模,工作懈怠就没有好待遇,真正的尊重,并不是资源倾斜,而是让你和其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当然,边疆省份的教育和资源应该进行一些倾斜,但是这种优待也是所有人都得到的,并不会区别对待。”
此时,古兰丹姆此时正拉着另外两个演员黄婉瑜和户田理惠的手,排在打水的可里姆后面,听到可里姆提到了大盘鸡,黄婉瑜好奇的说:“大盘鸡?那是什么,用大盘子装的鸡吗?”
在北京读书的琉球籍演员户田理惠显然会了意:“大盘鸡会不会是,叫大盘的地方产的鸡?”
可里姆哭笑不得的解释到:“当然不是啦,这个大盘鸡是最近几年才在新疆流行开的,是解放军食堂先开始做,然后被生产建设兵团学去了,再后来,饭店也学会了……其实大盘鸡就是辣椒炒鸡肉,但是因为分量足,所以就叫大盘鸡了――以后要是你们来新疆玩,我和古兰丹姆一起请大家吃大盘鸡!”
黄婉瑜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好呀,你们要是来桂林,我就请你们吃米粉,那个也可好吃啦,我每次回桂林,都要去吃的。”
户田理惠也说:“要是大家去琉球玩的话,我请大家吃琉球最有名的石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