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志居然真的搞了一种自己设计的坦克炮!”
这个来自下塔吉尔厂的专家不住的摇头:“他们自研的火炮!自研的!这真是让我惊讶。”
“你不要忘了,我们可是在之前向中国同志提供了全套10坦克炮的技术和其他的先进冶金技术,我想,他们的冶金技术加工水平是完全可以做到自研火炮的,而且退一步说,火炮穿甲能力也不是完全看炮的,那还是要和弹药技术有关!之前中央科学院以及军事情报局的同志就提出过,中国同志能研制出自己火炮的可能性非常大,我想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你不要把中国同志当成傻瓜,我们接下来得看他们提供的弹药是个什么水平,然后再下结论。”
接下来中国专家给大家展示了一下“新研发”的两种适配于105火炮的穿甲弹:
“大家看到的这第一种穿甲弹有硬质合金被帽,因为尖头弹芯和部分空腔结构,所以对垂直装甲的效果比较好,可以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290毫米垂直装甲,或是60度倾斜的80毫米装甲;而第二种穿甲弹则改进了弹芯形状和被帽结构,降低了对垂直装甲的穿透能力,提高了对倾斜装甲的穿透能力,使其不容易跳飞,可以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30度倾斜的200毫米轧制装甲板,或是在900米距离上击穿55度倾斜140毫米轧制装甲板。”
一旁的苏联专家维克托在内心里苦笑了一下:“我以为中国同志搞了什么先进的弹药……搞了半天也就是脱壳穿甲弹的小修小补而已,而且从数据上看,这所谓的升级,所提升的炮弹性能也很有限能不能对抗北约新型坦克还是很难说的,哎,毕竟中国同志的工业还是太薄弱了,也许在个别技术上能够另辟蹊径,但是整体上看……没有苏联帮助的话,他们只能搞出来一些极端化的武器罢了。”
当然,展示这种穿甲弹的原因只是为了降低苏联人的猜忌和警惕而用的折衷办法罢了。
而和苏联专家不同的是,一旁的德国专家却对中国对穿甲弹的改进很感兴趣,不住地缠着中国专家问长问短,甚至在当天的会议结束后,私下向中国方面提出了加深中德合作的提议。
其实,这也是小强一直提出的中德合作三步走中最关键的第三步:从1950年开始,中国就通过外派留学生,援助商品和物资完成了提升中德关系的第二部;随即,从1952年开始,中国便与德国展开了民用轻工业领域的多项合作,进一步增加了两国之间的信任,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加深合作打好了掩护――既然东德宝马已经在中国建厂了,那么东德的专家来中国是很正常的吧?既然蔡司和海鸥进行合作了,那么运输一些“工业设备”过来也是合情合理的吧?作为吃人嘴短的老大哥苏联又有什么好说的?所以当中德以民用商品技术交流名义秘密展开军工合作的时候,苏联虽然察觉到了不对劲,但是也因为缺乏证据而法干涉,毕竟嘛,人家德国人是携家带口来中国的,离开之时根本没有说自己要去做什么,而到了中国呢,人家就消失在人海当中了,你们的史塔西或是克格勃再厉害,也没办法去中国抓人吧?加之中国情报部门每年贿赂德国史塔西和苏联克格勃的钱又不是小数目,所以尽管中德合作疑点重重,但是到最后,苏联高层竟也是抓不到任何把柄,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哪天德国或是中国麻痹大意,露出狐狸尾巴了。由于今天的事情,军事情报局和克格勃决定正式建议苏共中央
“有限武装”东德,因为北约集团已经开始武装西德了
,
为了控制东德和安抚东欧国家的情绪
决定也采取和中国一样的合作政策来
“有限武装”东德
使其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国防能力
。
两天后,结束会议的苏联专家也回到了塔吉尔厂,刚回到厂区的他就被卡尔采夫总师叫去了办公室,在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记录的数据交给卡尔采夫总师后,这个苏联专家还口若悬河的描述了一下自己在中国的见闻,直到卡尔采夫总师不耐烦的摇了摇头,他才尴尬的瘪了瘪嘴,关上了自己的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