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这场8年前的战争直到今日,依旧是西方国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的t-54/59坦克对联合国军坦克进行了全方位的碾压,论是6坦克还是百夫长坦克,亦或是战争末期被美国人抱以期望的7坦克,都法抵挡59坦克的攻势,这导致西方国家在朝鲜的境遇和诺曼底登陆时期的坦克一样,被对面59坦克(当然,诺曼底时期是虎式坦克)挨个点名爆头,而且一度出现了极为滑稽的场景:新中国那些经验尚不丰富的坦克兵有时候开炮射偏,只是打断了对面美军坦克的履带,但是那些经验丰富的美军老油条坦克兵就会被吓得惊慌失措,干脆弃车逃跑――而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很多坦克兵甚至会拒绝作战,只要是远远的看到了中国的坦克,一些老兵油子就会故意减慢坦克速度,等自己那些冲得快的新兵蛋子的坦克被击毁了,他们就干脆摇白旗投降,等着去战俘营休息,这也是为什么解放军在后期缴获了数量庞大的美制坦克的原因,在战后清点的时候,解放军甚至通过拆旧车装新车的方式,愣是凑出来了五个全新的美制坦克营……
由于59坦克神勇比,美国方面为了在朝鲜挡住志愿军的59坦克,曾经一度改装并制造了一批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但是奈志愿军技术优势太大,而且战场主动权在我军手中,即便是偶尔撞大运击毁一两辆59坦克,美国也没办法将其拖回,所以从始至终,除了一些照片外,美军根本没法获得一辆59坦克来进行研究工作,而这个谜题直到1956年“布达佩斯事件”的时候才解开,当时英国大使馆测绘了一辆t54坦克的数据,这才得知其大概性能,所以北约各国才在1956年后,开始有针对性的大规模上马各种新型坦克和反坦克武器。
(顺带说一下,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59坦克被交战各方目击,自然也法躲过苏联军事情报局的眼睛,
当时的中国方面解释是,这种坦克是融合了美国和中国的技术,于是斯大林同志亲自批示,直接拿5辆全新的is-2克新车交换一辆59式坦克来进行测绘研究。而那一时期,t-54坦克正在解决设计和可靠性的问题,在得到了“融合美国和中国技术”的59坦克并进行参考之后,原t-54坦克遇到的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当然,当时t-54坦克的总师莫洛佐夫在看到59坦克的时候,也一度很惊恐认为发生了严重的泄密事件,直到后来他得到了两枚勋章,一枚是中国政府颁发的,另外一枚是斯大林同志颁发的,以表彰他研制的新型坦克在朝鲜战争的优异表现。)
我们回到主题,刚从中国回来的苏联专家维克托在描述完自己中国之行的见闻后,提出了自己对联合研制坦克的看法,但是显然,他的言论没有得到卡尔采夫总师的认同,于是他只好默默看着卡尔采夫总师翻阅着中国同志提出的坦克改进方案,而自己只能尴尬的站在一旁。
“哦,中国同志的坦克改进方案也是以t-54坦克为基础,全部使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其炮塔的设计正面比140工程炮塔更强,而且也具备很大的冗余,完全可以支持后期改进升级……有趣,如果换上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我想北约的那些坦克就根本法击穿这种新型坦克了,我们是用计算机计算过的,即使是t54坦克,在换装了中国同志提供的新型炮塔后,其防护力也已经完全超越了哈尔科夫厂的430工程……如果这些技术和设计被用在166工程上的话,哈哈,那些北约的坦克至少在防护性上,就将会远远落后于我们的新坦克!”
看到卡尔采夫总师脸上的表情舒缓一些了,维克托也终于小心的开口说:“总师同志,我当然知道中国同志的技术水平……但是,如果我们采用了这个方案,那么现在进行中的166工程怎么办?总书记和装甲兵总局那边可是不好解释的……”
卡尔采夫总师想都没想就斩钉截铁的说:“这很容易!我们马上联系一机厂和苏东国家的项目组人员!我们下塔吉尔厂马上就申请加入这个联合坦克项目,总书记和装甲兵总局那里我去解释!”
说着,卡尔采夫总师顿了顿,然后兴奋的说:“我相信我们将会搞出一款性能远超166工程,并且可靠的新型坦克!是的,和中国同志一起合作搞的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