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3章 四万吨的测量船(2 / 2)

说话间,厂长已经引导着大家走到了一艘排水量三万吨的大船旁:“在此之前,我国的海道测量船基本都是几千吨的小船,只能满足江河湖泊以及近海的水文测量工作,想要执行远洋测量任务的时候,受到天气影响很大,一旦稍微出现恶劣天气就法进行作业,所以所以根据中央指示,我大连造船厂就开始建造4万吨的测量船。”

小强顺着厂长手指的方向望过去,看到这艘大船正在吊装着上层建筑,他先是点了点头,然后笑着说:“难怪我从刚才就觉得这个船眼熟,原来是拿82型巡洋舰的图纸改出来的啊。”

厂长说:“曹部长,咱大连造船厂虽然造过几万吨的货轮,但咱之前没有制造过这种大型的特种测量船,所以就按照中央的指示,参考了82巡洋舰的资料,取消掉了该舰的武器和装甲,又针对巡洋舰的上层建筑进行了修改,保证了船身平衡的基础上,采用了我国目前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才最终敲定这艘4万吨的测量船――这建造的第一艘测量船为多功能测量船,主要执行海洋水深测量、底质探测、扫海和海洋大地测量、重力测量、磁力测量、水下工程施工测量、水文观测以及搜集编制海图所需的各种资料等工作;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兼顾航天检测任务,具有一定的遥感测控的能力,可以基本完成对飞船、卫星及其他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

“不不!”

看着眼前这个4万吨的庞然大物,小强不住的称赞:“我们大连造船厂真是好样的!居然可以建造这样一艘先进的测量船!这样的成就,我看就连美苏也是法达到的,这真该给我们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记一个大功!”

大家可能对测量船的意义不太了解,其实即便是后世,论是观测天空的航天测量船,还是监测水底的“海道测量船”,这些基本上都和战略导弹一样,是“五常专属”的,比如航天测量船,主要负责跟踪观测运载火箭与航天器,在后世,每次我们国家发射火箭,总会听到来自各个观测点的信号数据(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这其实就是分布在陆地上的各个观测点对火箭飞行观测数据的汇报,但是陆地上好说,海上怎么办?所以这就是航天测量船存在的意义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好奇,这航天测量船不就是把陆地上的测量站直接搬到海上吗?这有啥难的?但是这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难,即便是陆地上的观测站,其电子、雷达等设备根本就不是普通国家能玩得起的,玩得起的国家领土又太小,布置一两个观测站都难,至于把这些设备搬到船舶上?嘿嘿,这听起来简单,但是搞远洋测量船的第一步就是必须需要大型的船舶――你说我可以造几千吨吨的船?抱歉,那只能搞出个“最低配”版的近海测量船,要知道,正常的航天测量船至少要1万吨起步的,苏联人当年搞出来的尤里?加加林号观测船则直接飙到了5.3万吨!其实这种堆吨位的船很好理解:毕竟船的吨位越大,上面可以搭载的设备就越多,遥感定位就越准确;而且大吨位的船,在远洋时更不惧怕恶劣天气,不会像那种小小船,随便来点风浪,船体就会出现剧烈摇晃,如果遭遇台风天气,能自保就不了,根本就法进行工作。

所以光是吨位和相应配套设备这一点,就已经筛掉绝大多数国家了,而一艘测量船除了这几点外,还需要船位船姿测量系统,方便计算海上运动状态下工作的测量船高低起伏、左右偏转所造成的数据误差,提供精确的船只位置和姿态数据;除此外,还需要考虑到跟踪波束的稳定性、克服电磁干扰、复示变形误差修止、电磁兼容……总之,这一套东西就像是叹息之前,直接把99%以上的国家隔绝出去了,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全世界就只有中美俄三国有航天测量船,就连英法都没资格建造,至于自诩航天大国的印度和日本?呵呵,请您花钱租借中美俄三国的测量船吧。

而海道测量船则相对容易了一些,所以新中国从53年开始就已经进行较小吨位的海道测量船的建造――其实,这也是因为,后世的中国测量船在南海、台湾海域乃至朝鲜海域附近的航行和测绘还是要受到周边诸国乃至美国的干扰的,所以小强也便干脆的承接下了这份工作――由1959年这边负责南海、乃至朝鲜南部海域(也就是韩国)附近深海海域的测绘工作,而现代这边则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持,当然,未来那边也少不了付一些测绘的费用――毕竟亲兄弟明算账嘛,这样算下来,59年这边造测绘船的成本就被平摊了下来,而现代那边则是花了点小钱办了个大事儿,完完全全是双赢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