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麟趾一边靠在沙发上,一边神态严肃的说:“这些学校都是免费的,或只征收极低廉的学费,这确实为香港解决了不少青少年失学的问题,但是问题是,这些学校却也在宣传供产党的思想,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柏立基皱了皱眉:“能具体一点吗?”
“比如现在正在湾仔区开设的中学校。”
戴麟趾的脸上一副“可奈何”的表情:“湾仔已经有了1.6万平方米的皇仁书院了,而那些华人居然又在离着皇仁书院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又修建了一个学校。”
柏立基这时才似乎响了起来:“哦,是那个地方!就是离中央图书馆不远处的那片空地吧?我记得那块土地只有不到3000平方米?连皇仁书院四分之一大小都不到……”
“是的,就是那里!”
戴麟趾连连点头:“这片土地是上一任总督出售给霍英东的,随后霍英东又将这块土地转给了其名下的汉荣置业有限公司,并且在哪里建设起了一所叫做杏花(寓意为“兴华”)的中学……杏花学院和皇仁书院两所学校距离这么近,很明,这霍英东就是冲着皇仁书院来的。”
“霍英东啊……”听到这个名字,柏立基眉毛微微皱了一下,想起了英国政府曾经和他说起过的一些事情,便开口说:“我就知道,建设这种即便是只从名字看来,就是亲近中国的中学校的事情,除了他霍英东之外,还会有谁敢做呢……不过霍英东的企业在香港做的太大了,我们如果全面针对他,那么对香港造成的影响会很大……出于各种方面的考虑,我认为现在先不要理睬霍英东了……至少是在他安分守己的前提下。”
作为副职的戴麟趾自然知道霍英东这个人在香港的影响力――英属香港是欢迎本土的华人资本家的,但是前提是这资本家要乖乖的听港英政府的话,而这个霍英东偏偏就是个个例――这个时期,港英政府实际上是把那些本土的华人商人当成了赚钱工具,苛捐杂税自然不必多说,时不时还会敲上一竹杠,当然,收了钱以后,这些商人在平时做生意时就会少了很多麻烦,并且一旦和那些硬骨头的、不肯服软的商人有了矛盾,港英政府也自然而然的会站在这些“和自己一条心甘愿当狗”的商人一边,这就导致了这一时期香港的经济虽然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却是港英政府的不断压榨,那些硬骨头的商人最后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生意被竞争者采用名义上“合法”但是实际并不合法的方式抢夺,或是也低下头,给港英政府的代理人们送钱打点,才能继续保证自己的经济来源。
但是这套玩法在霍英东这里似乎全部效了――该上的税,霍英东一分不差,但是对于霍英东进行额外的敲诈勒索,却一直不被柏立基允许,不过戴麟趾也不是傻子,他直到霍英东背后站着的是中国,也明白英国在香港的贸易几乎都要通过霍英东,而霍英东也出手阔绰,历任的香港总督也被喂得饱饱的,所以一时间,霍英东的公司竟然人敢找茬,即便是一些社团性质的组织,也对霍英东的企业避之不及。
“不过,他霍英东就是从皇仁书院毕业的(其实霍英东读书读到一半就因为战乱辍学了),现在居然要在皇仁书院附近再开学校……我们一定要为此做点什么。”
戴麟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皇仁书院是纯英语教学的学院,有这个学院在,这些黄种人当中最优秀的一批人就会去接受我们的教育,这对未来控制香港而言是最关键的!现在霍英东自己搞了这个杏花书院,还提倡中文教学,并且在这里读书从中一到中七完全不收学费,还供应午餐和制式服装,这必然会极大的影响皇仁书院的入学数量。”
听到这番言论的柏立基似乎并没有觉得意外,只是慢慢点了点头,然后说:“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杏花书院如何比得上皇仁?那不过是霍英东那可怜的民族自尊心在作祟罢了,如果他有钱没地方花,就让他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