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您的《老人与海也是如此。”
茅盾显然对海明威是有着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的,两个人握手互致问候后,便一起坐上了去北京市区的车。
“海明威先生,您看,那里正在修建的就是我们北京市第三职业中学。”
一路上,每当经过一个新工地的时候,茅盾总要不厌其烦的向海明威介绍一下:“这个职业中学占地约有1200亩,也就是大概0.8平方公里大小,除了教学楼和宿舍楼这种教学区域外,还有实训区域,其中包括一些基础的校办工厂、校办印刷厂、校办纺织厂等,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的工人。”
海明威知道这种职业中学是需要有实训的工厂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这样才能避免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因为缺乏实践而和实际脱节,但是身为一个作家,喜欢钻牛角尖的性格让他追问了一句:“我曾经以为共产主义国家不会搞这种工厂的,这会让很多不知情的人误解为,学校是在借用‘实习’的名义来压榨学生,并且这种压榨还是建立在学生交学费,学校工厂不提供报酬的前提下,这可比你们口中的资本主义更加残酷。”
茅盾没想到海明威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思考了一下后,对海明威说:“校办工厂主要目的是培训基础技能,毛主席也说过,大学校和城市里的中等学校,在可能条件下,可以由几个学校联合设立附属工厂或作坊,主要生产加工一些各行业所需的基础型零部件或是相关工作,而且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校办工厂的原材料由国家统一下拨,工厂产生的零部件或也由国家部门负责出售到工厂或是其他对接的工厂部门,所产生的利润则会继续用于教育事业,例如兴建图书馆,建设新的学校,更换添置学校的教育器材设备等。”
“那这不算是‘压榨’和‘剥削’吗?”
海明威虽然是个左派的作家,但是认真的性格还是让他不住追问:“非就是从资本家剥削变成了……国家剥削,而且我听说,新中国的工人为了建设国家,甚至会偿加班,这难道不也是‘剥削’吗。”
茅盾没想到海明威会提出这么尖锐的问题,他沉思了一会儿:“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是会存在一些类似‘剥削’的现象的,但和资本主义不同的是,社会主义不存在剥削制度,也不会产生剥削阶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这个漫长的过渡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还存在它所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而且对于中国而言,百废待兴,国家任何地方都需要建设,工业、科技……都需要追赶苏联和美国这样的强国,我们的时间很少,为了祖国的强大,同志们自然要更加努力和辛苦……但是这和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不同的,我们的福利政策很好,除了加班费之外,夜班的同志也可以去食堂吃夜宵,劳模可以得到奖励,以及每年一次的疗养,我们的房子和工作都是分配的,医疗检查也不需要花钱,这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截然不同的……就像是你刚才看到的那个学校,作为职业高中也是不收取学费的,如果孩子们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在学校住宿,除了需要自己准备被褥外,住宿也是不花钱的。”
海明威若有所思的哦了一声,但是紧接着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我记得你现在是负责中国作家协会的工作,为什么你对教育事业还这么了解呢?该不会是为了应付我的到来,而提前准备的台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