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3章(2 / 2)

这个时候,跟在刘亚楼司令身后的小强注意到在歼12尾部踩着梯子观察发动机叶片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

“是我,首长,您认识我?”

这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听到有人叫自己,便向下踩了一阶梯子,朝机头的方向测了一下头。

“我当然认识你……但是你原来不是在沈飞吗?”

小强看着这个熟悉的面孔,有些哭笑不得的说。

说到顾松芬,后世很多军迷对他很是褒贬不一,他原本是江苏苏州人,曾经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在1964年开始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并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1981年,又任歼82飞机的总设计师,但是也正因为歼8ii,他在后世也背上了许多“骂名”:其实虽然歼8ii作为一型80年的定型量产的战斗机和同期的战斗机相比很失败,但歼8-2却在共和国战斗机发展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正是通过歼8-2型飞机,共和国航空工业更新了生产工艺和技术标准,以这个飞机为母体实验了一连串未来可能在新战斗机上应用的技术。包括208a雷达+

a弹构成的初步bvr能力,空中加油能力,1492雷达+霹雳12构成的成熟bvr能力,模拟式纵轴电传,甚至包括新一代起落架等等,都是借这个平台实现的;而且当时顾松芬的团队还在同时研制歼6的后继战斗机――歼13,但是当时国内技术实在是捉襟见肘,尤其是在发动机方面,由于涡扇-6发动机研制中所遇技术难关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所以,顾松芬可奈何地改用涡喷-15发动机代替涡扇-6发动机,在换上涡喷15后,歼13的机动性还是很不的,于是沈飞据此提出下一代歼击机的战术技术指标。虽然后来歼13在竞标中被成飞的鸭翼布局歼9淘汰了(然而成飞当时拿来竞标的歼9也只是个模型,并且最后歼9的方案也放弃了),但是顾松芬的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也正因如此,沈飞从此就开始被军迷们各种黑,比如垃圾歼8ii培养出8个院士(但是要知道,仅仅靠一架飞机的研制是绝对不可以评上工程院院士的,要评上必须有自己在学术上的造诣,比如宋文骢老师评上工程院院士靠的不是j10,而是他的那篇关于鸭翼的论文,并且评选工程院院士这个问题上,空军相对于航空口的话语权要重的多,如果空军真认为沈飞混吃等死,那何必要承认沈飞的设计师们?),比如只会仿照苏霍伊,且不说沈飞必须服从中央领导,执行中央下派的任务(在歼10没有量产前,快速生产歼11来填补国内四代机的空白),即便是放眼世界,除了俄罗斯和中国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全国产化苏27的还有谁?更何况还要在此平台上进行改进――数百架可堪大用歼-11b、歼-11bs、歼-15、歼-16就足以证明沈飞的能力了,有人讽刺沈飞吃透苏27太慢了,对苏27的修改慎之又慎,但是历史上,沈飞曾经为了图快,加之当时苏联专家撤走,便在仿制米格19的时候“关起门来搞创新”,在还没有引进米格-19歼击机的图纸的时候给米格-19p换了个脑袋,非但没安装空速管,用机炮测距器代替了米格-19p的雷达,顺手在机头下方还加了一杆30炮……当时空军催得紧,沈飞方面认为这样做对飞机整体结构影响不大,为了效率甚至没有重新做静力测试,因此战术技术指标不能满足要求,飞机超重,强度仅及设计指标的86%,因此在制造了36架之后不得不停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