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3章(1 / 1)

但是如何遏制中国呢?一说到这个问题上,很多苏联的官员们就闷不吭声了――是啊,如果他们的推论是真的,那么中国在十年前就已经为苏联挖好了这个陷阱,而苏联呢?则是满脸笑容、义反顾的跳了进去,并且开心的在这个伪装成蜜罐的陷阱里跳着舞,而当苏联意识到这是陷阱的时候,却早已经法摆脱了――苏联全国92%以上的轻工业商品、68%的文化产品和18%的粮食、37%的食物(包括零食类)都需要从中国进口,而且这些商品在苏联国内几乎完全没有可以替代的――中国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彻底击垮了苏联的轻工产业和大部分食品加工产业,毕竟中国的产品质优价廉,从袜子鞋子到家用电器,苏联的工业都法与之抗衡,即便苏联政府想高额补贴国产电器,并且对中国电器加高关税,苏联人民也只会选择中国产品,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联的轻工产业纷纷破产倒闭,而人民群众宁可在商场里排队等着购买用火车从中国千里迢迢运来的商品,也不会看苏联产品一眼……现在你跟我说中国是个威胁,好的,我信了,然后呢?制裁中国嘛?和他们断交吗?那么苏联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够替代中国产品吗?你要说能,只怕会笑掉大家的大牙。

而且在赫鲁晓夫看来,现在也确实不能直接和中国撕破脸皮,毕竟双方的合作还是很愉快的,而且中国的商品确实丰富了苏联乃至华约的市场,而且中国还很大度的允许各国以贷款的方式购买自己的商品,并且从不以贷款作为威胁要求对方站队,在国际事务上也和苏联亦步亦趋,赫鲁晓夫实在是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和中国翻脸――自从和中国展开贸易后,苏联虽然欠了中国不少钱,但是在国际上的底气也足了,他至今都记得自己在国家展览会上是如何羞辱尼克松的,每每想到尼克松在看到中国――哦,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时,那涨红的脸,他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而西德每年数十万逃往东德的人民,以及全世界一浪高过一浪的共产主义运动,则更像是形的勋章,彰显着苏联的伟大和正确,赫鲁晓夫很清楚,这一切都有中国的功劳在――如果不是中国在背后支持苏联乃至整个华约和共产国际,自己可真的没有底气在轻工业上和西方叫板。

想到这里,赫鲁晓夫对自己的儿子说:“你说的这些我当然知道,不过你忽视了一点,中国的重工业并不发达,他们还缺乏完整的配套,这使得他们在国防以及航天航空的领域上还是要依靠苏联,他们只不过是一朵妖艳的花一般,看上去似乎光彩夺目,但是其实却脆弱的很,如果他们真的想接替苏联,或是想和我们爆发战争,那么他们的军队绝对坚持不过一个星期!谢尔盖,我的儿子,你的担忧是对的,但是你只是被中国的体量蒙蔽住了,他们在共产国际和华约的影响力确实在上升,但是只要他们的领导人没有发疯,就不会想要挑战我们的,就像我们苏联的一句谚语一样,鸟儿的羽毛再鲜艳,也敌不过老鹰的爪子。”

“至于文化方面。”

赫鲁晓夫沉思了一会儿:“至少在目前,中国人并没有在文化作品上展现攻击性,他们的文化作品也是在宣传共产主义和一些传统的美德,你要知道,中国人天生就是商人,他们只想着赚钱,而他们的产品之所以畅销,非就是因为他们人口众多,拥有着廉价的劳动力罢了,他们只是渴望金钱,只要我们明确这一点,事情就简单多了――中国,不过就是个没有重工业、缺乏自保能力的商人而已,也许他可以花钱让别人帮他说几句话,但是如果一旦爆发冲突,他一定是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那个。”

在和自己的儿子吃过饭后,赫鲁晓夫便坐在了办公桌前――其实,他何尝不知道,自己刚才那番话实际上也是在做着自我安慰呢?但是现在一切都太迟了,苏联已经法把自己和中国分开了,加关税当然容易,但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为了抵消贸易赤字,他也曾经多次和中国进行过会谈,希望中国能多从苏联进口商品,而中国方面也给足了赫鲁晓夫面子,从1955年开始,就不断按照苏联的建议,从苏联大量进口卡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钢材、水泥,甚至就连葡萄酒、火腿这种在中国没什么太多市场的商品,中国也进口了不少,虽然这确实极大的减少了贸易赤字,但是此消彼长,苏联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也是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苏联出口额就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一样,根本追不上进口额那宛如短跑健将一般的爆发――当然,赫鲁晓夫也清楚的很,中国一直在对苏联让利,所有出口给苏联的商品定价已经是世界范围最优惠的了,并且中国还允许苏联进行贷款,可以说,如果不是苏联,而是换成其他的一个国家,想要享受中国这样的贸易优惠,是一定会被自己国民怀疑管理者在私下卖国了。

当然,赫鲁晓夫也不是没想过继续攒动中国加入经互会――毕竟这个经互会,只要进入了,就必须遵守苏联制定的游戏规则,到时候苏联便拥有了对中国商品的定价权和统筹调度权,届时只要自己的经济部门核算的数据没有问题,那么苏联就可以一便享受中国的商品,一边不断的减少贷款和贸易逆差了――但是中国方面却一直不肯加入经互会,而赫鲁晓夫碍于种种原因,也确实不好逼着中国就范,这也是让他最头痛的事。

所以这也是导致赫鲁晓夫一度批准了向中国出售战略轰炸机和大量潜艇技术的原因,并且为了抵消债务,他也批准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去中国的大学和研究单位任教,尽管这些武器被卖出了天价,那些赶赴中国的专家薪水也开到了国内的数倍,但是却依然法抵消这巨大的贸易逆差,不过……不过至少,中国并没有逼着苏联还钱,也没有因为巨额的贷款而在贸易上卡苏联的脖子,单凭这一点,赫鲁晓夫觉得,中国应该还是没有胆子做出出格的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