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4章(2 / 2)

就这样,几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新中国在迎来了1960年的国庆节后,很快又迎来了1961年的元旦和春节,在小强这个外挂的帮助下,新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建建设也一直在高速发展着,铁路公路越修越长,医院和学校也越建越多,工厂也不断的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生产难题,将后世的技术不断消化,而就在这一年的清明节(1961年4月12日)的这天,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07分,伴随着火箭发动机喷射烈焰的轰鸣声,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所有共产主义国家人民期待的眼神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带着灼眼的光芒起飞,而此时坐在飞船内的,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大家可能好奇,这苏联发射飞船上太空,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从1957年开始,中国就开始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和工程师参与了苏联的航天工作,一方面学习,一方面也参与了研究,而这次苏联载人航天所使用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当中也采用了不少的中国技术――大到生命维持系统和使用电子管的计算机系统,小到加加林的所有拍摄所用的录影设备和小工具,全部是由中国提供的,并且中国方面还对飞船的整体设计和线路布局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并且希望能够因为这些变动而避免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障。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奇怪,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对苏联掏心掏肝呢?

其实说来简单,我们都很清楚,历史上,苏联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发射的宇宙飞船,虽然过程波折,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加加林还差点牺牲,但是这足以证明当时苏联科技的强大――毕竟直至今日,能够把人发射到太空的国家仍旧屈指可数,而中国方面,则希望通过与苏联在航天方面的合作,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航空人才,另一方面则是为以后中国的航天给苏联打个预防针――按照计划,新中国预计在70年代之前完成自己的载人航天,倘若我们不和苏联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流的话,届时苏联人保不齐要追问我们的技术来源,与其到时候疲于应付,还不如趁现在“合作”一下,也省去了以后的麻烦――届时我们的人才和技术来源也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锻炼我们的人才――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后世航天的全套资料和样品,但是如果不是自己实际参与到科研和制造的话,上的知识便只能停留在上,所以和苏联在航天上的合作对于两方而言都是双赢,而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一旦在未来,苏联再次解体的话,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按照名单,将这些昔日和中国科研人员并肩工作的苏联专家邀请到中国工作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此时,坐在轨道舱里的加加林正在承受着巨大的考验――飞船在升空的时候,宇航员身体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后世的杨利伟曾经回忆过搭乘神舟五号升空的感受:“……升空刚开始速度并不快,我感觉良好,并不适。随着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火箭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舱内的压力也开始慢慢增加……火箭和飞船开始剧烈抖动,抖动产生的共振让我感到痛苦不堪,这种痛苦的感觉持续了26秒,我一度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而当时在地面上的科研人员,也通过监视器看到了杨利伟脸上痛苦的表情,很多同志也都觉得杨利伟可能撑不住了,直到整流罩打开,一缕阳光透过舷窗照射在杨利伟脸上时,他的眼睛才不由自主地眨了一下,这时候,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才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