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报工作方面,中国情报收集单一,效果很差,采取都是人海战术和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弥补。虽然有个别灵光一现的时刻,但总体讲对日军的动向,部队内情基本属于半盲的状态。
早在3月初,国军就拿出了南昌会战攻击方案:先发制敌,以攻为守。准备在日军进攻之前主动对德安方面日军发起攻势,以期消耗日军战力,使其无力图谋南昌。
但事与愿违,武汉会战后,第九战区各部仍在休整中,行动迟缓,迟迟不能按照计划到达指定战区。
10天后,日军前锋一部开始强渡修水,向驻守永修的国军扑来,南昌会战序幕就此拉开。
接着,日军主将冈村宁次来到前线,亲自指挥炮兵轰炸国军阵地。修水河边的国军堡垒被削平,日军展开强渡。国军集结了多门山炮组织密集火力,以阻挡日军的舟艇靠岸,先后击沉7艘汽艇。
国军还发射漂雷,成功阻止日军舟艇靠岸,然而,狡猾的日军后来从农民家里抢了几十头水牛,赶往水中心引爆了水上漂雷。第二天,日军全军顺利渡江。
突破修水防线后,日军兵分两路,直逼奉新、安义。让日军喜出望外的是,在纵深200多公里的区域里,中国军队居然没有设置一条防线。
通往南昌的公路建设比较发达,大多是国军“剿匪”时修造。冈村宁次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大胆使用坦克与炮兵突进。于是日军机械化攻击纵队如鱼得水,长驱直入。
日军通过空投燃料补给,坦克兵日夜兼程,实施“闪电战”,直扑南昌。守城的中国军队猝不及防,第二天就失守。
可以说在战争初期日军的情报等方面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这一点远不是中国军队所能相比的,但战争开始后,日军的情报水平却没有明显的提升。
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对当面日军的判读有了明显提升,没有特别荒诞离谱的地方,这主要得益于根据日军尸体上搜集的部队信息、文献材料和审问战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日军在战争开始前就做了大量的情报工作,派出大量人员,使用各种身份和不同方法和手段,了解中国军队的信息,这使得双方在交战前对对方了解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除此之外,中国方面的失败还在于武器质量、士兵素质、后勤的补给等方面存在问题,从指挥上看,中国方面的最高指挥官蒋过于怀疑基层的执行力,罔顾当时的不利局面,胡乱指挥前线的部队。
前线指挥官罗卓英则属于长于谋划,短于决断的典型,在部署修水防线时,他极为用心,战争过程中也谋划了很多反攻和调整,努力改善局势,但他高估自己的实力,做出很多部署但都远远落后于形式,特别是对日军的攻击方向判断延迟或有误。
所以这次会战能打成这样,既因为日本占有武器装备的优势,也是因为中方的一系列失误造成的。
不过事已至此,李国耀也只能徒呼奈何!
更重要的是,如果历史没有发生变化的话,蒋委员长接下来将会利用日军刚刚拿下南昌,立足未稳之际,命令第九战区主力反攻南昌,南昌会战第二阶段战斗打响。
尽管第二阶段的作战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也确实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但是依旧没能收复南昌城,反倒是国军自身伤亡不小,得不偿失。
虽说知道这些,但是李国耀却无力改变眼下的局势,一来是这些话他没法和老蒋说,说了对方未必相信。
二来是现在全国上下民情激愤,对于南昌会战第一阶段的战绩极为不满,国民政府要是不做出一些表态的话,民众的抗战热情就会受到打击,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李国耀却不知道,就在他忧心南昌前线战斗的时候,小鬼子第12军司令部已经摸清了他们的底细,并且正打算调集重兵围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