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战局急转直下,令整个第一战区上下有点猝不及防!
日军虽然兵锋强大,但是在国军上下看来中条山防线也不是豆腐渣,一碰就碎。
须知中条山背临黄河,横亘于山西南部,东接莽莽太行山脉,西连巍巍稷山,长三百余里,宽一百余里,为屏障豫、陕,保障西北的战略要地。
自三年前国军主力进入该地,便迅速将中条山分为东西中三段,分别由所部三个集团军把守。
在1938年至1941年初的四年中,日军曾先后13次大举进攻中条山,企图打开这道黄河北岸的防线,向黄河以南进犯。
但无一例外的,日军的13次进攻都碰了个鼻青脸肿,惨败而回,卫立煌曾自豪地把中条山称为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而此战前,军政部的那位何部长亲自向中条山地区增兵,督率全军二十多万人马,依着中条山山势构筑坚固阵地,把诺大个中条山变成一座坚固的城堡。
尽管第一战区长官部上下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谁也不敢保证一定能守住中条山,但是大家却没有想到会败的这么快,这么的惨。
这才几天的时间,守军各部就被日军各个击破,分割包围!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战国军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抛开卫立煌被软禁,第四集团军被调走这些主观因素外,中条山之战的失利还存在诸多的客观因素。
首先得中条山的防御体系存在极大的漏洞,那里多为单线防御,缺乏纵深,很容易被日军突破。
苏联顾问对此大加批评,希望中方赶快加快修整。卫总司令就此于1939年曾亲自向重庆方面作过汇报,但这个问题一直到战役爆发前都未得到及时处理。
再就是士兵的补给,中条山土地贫瘠,日军又对粮食棉花等物资进行抢夺和破坏,在外围进行经济封锁,使驻军衣食堪忧。
很多情况下,驻守前线的士兵要自己去背粮,往返一次要两天多,天气不好时则三四天才能打一个来回。
同时,士兵要自己去运粮、磨面、挑水、打柴,各种杂务劳作在占用三分之一以上的士兵。因为补给困难,生病和逃跑的士兵越来越多。
吃是个问题,住也是问题。
前线官兵吃住不离战壕,在战壕正面挖一个地洞,铺上麦秸,再铺上军毯,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这就是他们唯一的住所。
中条山气候寒冷,士兵手脚被冻坏者非常多。
且一套棉衣昼夜穿在身上,致使遍身生虱子。这种情况下,士兵体质异常虚弱,战斗力极差。
除以上外,中条山国军的武器和通信设备也严重不足,质量低劣。
防守中条山的除第14集团军以外,最能打仗的第4第5集团军,武器竟然也破烂不堪。
最重要的是,他们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以及夺取中条山的决心!
事实上,在战役开始前,日军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的!
为夺取中条山,他们甚至多次进行演习。
除了空地打击兵力集结完备外,日军在发动进攻前,还制造了渡河的假象迷惑国军,同时派出大量特务、飞机对国军阵地进行侦察。
战斗中还把伞兵空降到国军指挥所附近,待势而发。
为了弄清第1战区在黄河以北的中条山、王屋山等地军队部署、军事交通、从平陆向东至温县黄河两岸的渡河点和渡河设备等情况,日军在运城和新乡机场的侦察机部队,进行了多次的目视侦察和空中摄影。
他们通过第1战区各部队在城镇、乡村附近的各操场数目,以判断驻军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