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北满的主力突然南下,这出乎了苏联人的预料,同时也意识到李国耀所部的作用超乎他们的想像,因此苏联远东红军当即作出决定,让撤入苏联的抗联部队立即南下,配合国军行动。
抗联全称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其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抗日义勇军,约50余万人,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进攻。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大部分伤亡散落。
从1932年初开始,中共满洲省委先后创建了巴彦、磐石、海龙等反日游击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童长荣、夏云杰、崔石泉等。
同时,满洲省委还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党员到抗日义勇军中进行改造工作,建成绥宁反日同盟军、抗日救国游击军。游击队不断壮大,游击活动遍及三十余县。
之后满洲省委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春,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六、八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
1936年2月20日发表了《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统一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原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和反日联合军加上1936年5月之后编入抗联队伍的其他抗日武装,形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至第十一军。东北抗联的11个军,鼎盛时期达四万五千余人,经一年多协同作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然而从1938年下半年,日军增加兵力,对抗联加紧军事“讨伐”、政治诱降和经济封锁,并隔离抗联与群众的联系,竭力破坏抗联的生存条件。
抗联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斗争,第一路军转向长白山密林,实行分区作战。第二路军从宝清、牡丹江地区,向五常、舒兰地区西征。第三路军主力从汤原、萝北、绥滨地区向黑嫩平原远征。
939年秋冬,日伪军继续进行疯狂“讨伐”。由于斗争形势恶化,各军减员较多,不得不将各军缩编为支队,继续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进行游击战。
随后日军对抗联进行更残酷的“讨伐”,形势愈加严重。此时,第一、二路军大部已转移至苏联境内,成立南、北野营进行整训,一部分在辽宁、吉林东部边境和完达山区坚持斗争,第三路军继续在黑嫩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开展游击活动。
1942年秋,南北野营合编为国际旅,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步兵第八十八旅,又称东北抗联教导旅。野营和教导旅时期进行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同时还派遣十几个小分队返回东北战场,在北满、吉东、东满和辽吉边区进行游击活动。
东北抗联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独立奋战十四年,作战数万次,伤亡三万余人,共歼日伪军二十二万余人,其中日军十七万多人,牵制了数十万日军,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抗战。
但是从两年前开始,抗联的主力基本上已经拼光了是,剩下的部队也大部分撤到了苏联,在东北境内活动的只剩下一小部分部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再加上关东军这些年一直在扩兵,实力越来越弱,但兵力却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方面反对抗联部队重返东北作战。
然而眼下关东军主力竟然突然南下,这让苏联方面看到了机会。
在苏联人看来,抗联作为先遣部队南下,不但可以为苏联人摸清日本人的虚实,还能配合李国耀所部作战,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再加上李炳田所部也接到了李国耀所部发来的敌情通报,因此苏联方面立即命令抗联部队南下东北,同时也命令李炳田所部全力配合李国耀所部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