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经多日焦虑,多日煎熬之后,最轻松的一日。他从内心深处感谢士会、臾骈和郤缺。幸好有他们,他才在夹缝中,寻到一条与他内心深处理想相通的道路。他已经距离他的目标太久太远,远到已经差不多忘记目标是什么了。
君主继位后,他主持了无数次盟会。从前,他骄傲自信,傲视诸侯。要知道,正卿主持诸侯会盟可是无上的荣耀。他沉迷过,自豪过。欣然接受四面八方的仰视和羡慕,敬畏和肃穆,理所当然,春风得意。
更立新君过后,他的得意大打折扣。招惹秦国引发报复一事,始终像根针扎在他心头。双方经过多次交锋,虽然秦国没讨到大便宜,但是秦国君主一直不忘此事,动不动就来刺一下,相当烦人。
这就算了,赵穿的任用,又给了秦国可趁之机。秦国终于占了回大便宜。偏偏赵穿又是自己的族人,他还不能把他怎样。最讽刺的是,为秦军出谋献策对付赵穿的士会,还是由于他变卦被迫滞留秦地的。对秦国的一系列挫败,因都是他种下的,果自然由他亲自品尝。
这根针入了肉,隐隐作痛,令赵盾寝食难安。幸好有臾骈的智计,选了个机灵权变的人,把士会迎回来。士会归来,秦国要想在晋国身上再讨便宜,可说是相当困难。就算还像从前一样,出其不意来个偷袭,也不如有士会在时胜券在握。小打小闹,也不太可能牵动晋国的太多兵力。这根针算是拔除了一半。
赵盾深知,士会写给秦国君主的那封信,对两国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士会的信,一定程度上提醒了秦国君主,与其与晋国做无谓的纠缠,不如专注好眼前实际可得的利益。如今两国相安无事,不就是明证?
与秦国关系的缓和,让赵盾松了口气。士会的宽厚仁义,救了晋国,也救了赵盾。
西边无事,沉寂已久的南面,可能才是未来的重点。听了众将军的发言,赵盾有种预感,南面的楚国,一定会出个什么人物搅局。“国破思良将,乱世出忠臣”。等到那时,中原的小国可能又要摇摆不定。所以,要趁着这难得的平衡间隙,宣誓晋国的霸权。
赵盾想通了,不再纠结此次出兵的正义与否。别人如何看待已不重要,他只在乎在意的。思及此,他长长舒了口气。这就是臾骈所见,他想清楚的一刹那。
此刻,累的只是长期奋战的身体,心却是轻快的,前所未有的轻松自如。
这边盟会的事情正准备得如火如荼,周王室却有事找到晋国。
自从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国力衰弱,疆域萎缩,财政收入已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周襄王驾崩,国库一贫如洗,竟到了无钱安葬的地步。顷王继位后,只得派毛伯卫向鲁国讨钱。鲁文公派使者送钱到成周,周襄王才算是入土为安。
王室羸弱可想而知,偏偏内部还争斗不断。
顷王在位时,周公的后人阅为执政,辅佐顷王,颇受重用。一直担任冢宰的王孙苏,也颇有才干。他主持祭祀礼仪周全,接待宾客诸侯进退得宜。在与诸侯国的周旋中,为日陷窘迫的周王室挽回了仅有的颜面,维持了最后一点尊严。
当时的太子即后来继位的匡王,非常欣赏王孙苏。两人一度也走得非常近。周王室内部太子争位时,王孙苏也数度出手,帮助匡王胜出。照理说,匡王应该投桃报李。事实上,匡王也打算如此。他曾经暗示过王孙苏,一旦他即位,执政一职非王孙苏莫属。
就在王孙苏满心期待,做着荣登执政的美梦时,意外却发生了。匡王即位后,本来已经选定人选出使诸侯,因为党羽的原因,王孙苏却执意要撤换此人,换上自己的人。为此还与周王据理力争。
此事被其余大臣知悉,大做文章。他们说,王孙苏不把现任执政放在眼里,更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匡王大为恼火,趁机冷落王孙苏,不再提将他升任执政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