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既是来求和,定会将新君之好添油加醋,为他锦上添花。如何能信?再者,抛开宋国国君的真实面目不说,此番联军行动意在让天下觊觎君位者悬崖勒马。旨在维护祖宗定下的宗法礼制,警示后人,遵循嫡庶亲疏。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宋国国君的面目还未得见,便要撤军,如何警示后来者?”
“此番出兵,一共四国参与。出兵之初,便为天下所知。出兵之时还言之凿凿,说要讨伐逆贼。如今突然撤退,天下乱臣贼子,岂不贻笑大方?随便派个使者来抵毁前任,粉饰太平,说新君是人心所向,就能免除弑君夺位的罪行了?”
郑穆公彻底火了。荀林父说了半天,尽是些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话,实在让人生气。一会说出兵,一会说撤军,晋国是把诸侯国当猴耍?
“是在下的错。没能及时与君主商议,还请君主恕罪。”荀林父见解释不通,耐心慢慢被磨光,火气渐渐上来。只得直接撂话:“只是,议和之事已成定局,陈、卫两国皆已退兵,恐怕再难更改。”
荀林父的言外之意即是,此事已经定了,你就别多费口舌了。其他两国已经打道回府,就剩你一家,难道你想自己去打?
郑穆公气得胸口起伏,呼吸急促,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终于挤出几句,“寡人明白了,事情已成定局,此番争辩不过是枉作小人而已。但是,寡人要让荀将军明白,我们之所以愿意追随贵国,是因为贵国曾经承诺过,要尽心维护王室威严,匡扶正义。”
“身处大国夹缝,小国生存不易。纵然如此,鼓声一响便集结军队出征,鸣金收兵则撤军返家。一进一退,皆是代表国家意志。今日众盟友既然同意一起行动,必是怀着寻求公正,驱除邪恶的使命。绝非随随便便,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大王此番亲征的确辛苦,受累了。”荀林父听出了郑穆公话中的深意。可是,已经答应宋国,不能再有反覆。况且又收了人家的礼物,拿人手短,只能硬着头皮,装模作样的宽慰郑穆公。
“既然荀将军心意已决,寡人不再多言,告辞。”郑穆公再看不得荀林父惺惺作态的样子,拂袖离去。
其实,在两人论理之前,郑穆公已经获悉,议和时,宋国曾送给荀林父厚礼,还美其名曰是犒劳晋国军士。其实说白了,大部分应该都进了荀林父的口袋。郑穆公之所以没戳穿,是为了顾及晋国身为盟主的面子。
回国之后,一想到被晋国这么呼来喝去,郑穆公就越觉得生气。冷静下来分析当下的形势——
楚国新君,灭庸一战,威震诸侯。想必将来定要征战中原,图谋霸业。一旦征战,必有郑国效力之处。与强楚交好,定能庇护郑国。
反观晋国,主将贪图贿赂,为小利而弃大义,实在令人心寒。看来,晋国霸业维持不久,将来必定会被楚国超越。
两相权衡,郑穆公做出决策——投靠楚国,脱离晋国。
在夹缝中生存的各小诸侯,没有办法自立。大国争霸,他们必须抱强弃弱,才能勉强维持。郑国虽为中原小霸,却因身处晋楚两国之间,不得不扮演反覆无常,投机取巧的角色。这一切,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已。
郑穆公洞察到楚国崛起的萌芽,却忘记了,一个大国的成长,绝非一朝一夕。与之对应,一个霸业已存二十年的大国,就算要倒下,也非瞬间坍塌。
形势还没明朗,他就着急与楚国交好结盟,势必得罪晋国。得罪的后果,来得如此之快,出乎他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