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关于是否攻打齐国,晋国六卿曾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此事。结果一致认为,非打不可。
晋国对齐国开战,意义不同一般。一来可以威慑这个东方大国;二来,让盟友们看看,晋国仍然具备锄强扶弱,保护盟友的能力和决心,不容他国挑衅。
邀请函上的信誓旦旦还在耳边,忽然就虎头蛇尾,理由也轻轻一笔带过。实在太过草率。这些诸侯国国君,虽心存疑虑,还是识时务的将疑问全部吞进肚子里。可是,晋国君主的敷衍了事,态度轻率,却驻扎进了心里。
郑穆公的反应最为激烈。当然,这一次,他聪明的没有形之于外。伐宋一事,在他心里埋下阴影。他有隐隐预感,这一次,晋国突然宣布不讨伐齐国,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他要追查到底。
他派人分别去往晋国和齐国打探消息。果真,晋国国君背着盟国,私下收了齐国送去的财物,这才决定停止对齐作战。
齐国传来的消息则是,晋国既然收了礼,自然不好再插手齐鲁之事。齐国内部已有共识,只要别闹得动静太大就行。所以,齐国现在是有恃无恐。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是变着花样占尽鲁国的便宜。如果鲁国反弹强烈,他们就收敛一点。过了不久,便又故态复萌。
郑穆公彻底明白了,也彻底清醒过来了。在晋楚之间摇摆,是郑国未来生存的长久之计。过去,以晋国为主,从现在开始,他要把友谊的天平,多往楚国方向倾斜了。
晋国的霸业,历经文公、襄公,直至灵公,从兴盛到维持,再走向衰落。从主将收受贿赂议,发展到君主收礼休战,这两个标志性的事情,开启了霸业衰败的序幕。
尤其是灵公收礼一事。不仅郑国,宋、卫、陈等国获悉这一消息之后,也是奔走相告、议论纷纷。他们渐渐意识到,身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君主无道,将军贪利。不久的将来,中原的第一把交椅一定会易主。至于鹿死谁手,他们拭目以待。
灵公收礼之事,对晋国内部的影响也是深刻长远。
几经转折,赵盾也知道了灵公收下齐国使者礼物的事。灵公收礼之后还给齐国许诺,不会组织盟军讨伐齐国。齐国此举,相当于收买了判官,交了保护费。今后,他们对待对鲁国,只会越来越嚣张,不会有一丝悔改。
晋国此举,无异于将自己降到邪恶保护伞的地位。从主持正义的霸主应有的正气刚阳,到荀林父的霸道无礼,再到灵公行为暴露出来的贪婪本色,晋国的道德水平一步步沉沦低下,滑入深渊。
荀林父收礼,赵盾不能制止。晋灵公收礼,赵盾更是无从追究。
赵盾有两个选择——
要么,对这一切视若无睹,任其放纵。他则将注意力转向努力培植赵氏的势力。这是对赵氏将他列为家族继承者的投桃报李,是责任也是义务。这是家的内容。
要么,继续为晋国的霸业苦苦支撑。强调纪律,约束六卿。还要尽可能的约束君主,让他明白,他是一国之君,必须循道而为,不能随性恣意。再者,重申霸业宗旨。提醒灵公,要将国家利益摆在第一,尊重诸侯盟友。这是国的职责。
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国事与家事,总是蕴藏矛盾难以协调。
鲜少人为零,也无人可以履行全部。通常的作法是一半一半。但是,又很难切割均匀,只能一时向左,一时偏右。
赵盾也不例外。他无法做到全部放弃哪一方。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最终,他走到现实与理想的中点,兼顾两头,疲于奔命。
于家,他的三个弟弟渐长,堂兄弟成年已有好几个。他慢慢将他们纳入晋国的政治圈子,大力栽培,公开大胆,不再顾忌人言可畏。
于国,他不能也不想轻易放弃。他要力挽狂澜,在一切还未完全失控之前,再次扶起霸业的旗帜,为胜利呐喊助威。胜利最大的绊脚石只有一个——晋灵公。
在国这条路上,权臣与国君的问题向来无解,赵盾也不能免俗。他越坚持,他与灵公的矛盾就会由暗到明,日益激化。最后,可能无法收拾,直到决出胜负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