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想,赵穿既然回来,过往已经翻篇,何不将他引入多多栽培?
赵氏家族的几个兄弟都已入朝为官,却因资历年纪等原因无一人被委以重任。赵穿身份特殊,他是晋国公室的姻亲。尝试给他机会,无人会反对。如果他能担大任,赵盾的三个异母弟弟又多了一个倚靠。先君襄公的侄子,又兼赵家之后,还能借赵穿的东风,未来必定前途无量。
再者,赵氏两宗的大家长们均以不同方式,暗示明示赵盾——如不趁他如日中天时扶立赵氏家族,恐怕将来风水轮流转,机会再难得。
赵盾身为庶子能够继承父亲赵衰的爵位职务,是赵氏对他的恩宠。他的身上背负着整个家族的期望,他从不敢忘却。只是一直秉持公正原则,不愿挤占草根贤人的空间。
然而,灵公的倒行逆施令他多少有些心灰意冷。辅佐这样的一国之君,他竭忠尽力为的是什么?
两方力量夹击赵盾,于是他决定付诸行动。
经过几年的历练,赵穿看起来比从前沉稳了些。在异国他乡闭关思过之后,往事已经翻越。终于能回到故地,他也心存感激。回来之后,堂哥不时会找他商议国事,他很快领会到赵盾的意图。相应的,他的表现也积极上进了许多。
赵盾问,可有击退楚国之道?赵穿说,楚国实力强大,不如避其锋芒,攻打秦国的属国崇国。到时秦兵来救,便可趁机和秦国谈条件,请求秦国与晋国联手共同击退楚国。
一开始,赵穿的建议,赵盾并不赞成。秦国君主康公过世,太子刚刚继位。两国虽有宿怨,士会归国之后,一直相安无事。秦国新君继位就攻打他的属国,两国关系就会留下深重的阴影。将来两国关系很可能重蹈秦康公时的覆辙。
南方已经为楚所苦,西面又得罪秦国,两国又有盟约,显然对晋国十分不利。
从前,楚国北上并未如此频繁,晋国只需对付西边的秦国还是绰绰有余。现在,楚国崛起,频频生事。再把西边的秦国招惹,到时两国同时发难,两线作战,晋国定是输多胜少。
但是万事都有两面——假如能打动秦国,让秦国不得不伸出援手,那么形势对晋国则是大大的有利。
楚国虽已崛起,如果秦、晋两国同时对他发难,西、北两线作战,他也会吃不消。
所以,此事有一定的风险。如果赌赢了,回报会非常高;如果赌输了,对晋国来说则是雪上加霜。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赵盾思量再三,决定放手一搏。
赵盾的算盘是,大不了对崇国客气些,不下重手。这样,也不至于激怒秦国。只要他过来救援,就有机会谈合作。就算他们不肯跟晋国联手,一看损失不大,也不至于兴兵报复。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崇国被围,秦国竟然无声无息,毫无反应。赵穿逗留多日,只得撤退,无功而返。
本以为就这样算了。怎么也没想到,就在晋国准备攻打陈、宋两国的当口,秦国竟跳出来包围晋国的属地焦。
晋国不能像秦国对待崇国一样置之不理,毕竟这是自己的领地。此地在国境线上,一旦被占据,晋国的西南就门户大开。不得已,赵盾只得亲自领兵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