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在做出撤军决定时,有没有权衡过两者可能性的大小?还是一开始就认定,不可能战胜对方?”灵公紧紧相逼。
“两者都想过。”赵盾有丝不悦,有种被怀疑的反感在胸口升起。“得知楚军已经进驻郑国,微臣与士会将军就商讨过如何应对。我们一致认为,我军胜算可能性非常小。所以,最后选择了撤军。”
“撤军前,大将军似乎还专门去和楚军的将领碰了个面?”就是这一点,灵公非常怀疑。
“已经去到郑国,得知对方已经到了,对方也知我军也到了。如果不声不响的走掉,会让外界以为,晋国不敌楚国,所以仓皇而逃。”关于这点,外界有各种揣测,赵盾不得不重点说明,“之所以跟楚军碰面是有原因的——”
“微臣以为,未来晋国和楚国还会有许多回合的交手。借此机会了解对手,探听虚实,这是其一;其二,虽说我军胜算不大,但是在人数上是超过对方的。微臣已在城外布好兵,城中要地也有军队接应。一旦楚军突然发动攻击,信号一响,立马有兵马驰援。相信楚军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我军定能全身而退。”
“据大将军了解,楚国的将领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楚国令尹斗椒来自若敖氏家族。此人战功彪炳,甚是高傲。在战场上就公开宣称,没有若敖氏,就没有楚国的今日。”赵盾故意刺激他,就是想看看他究竟是否如外界所说的目中无人。结果证明,果真名不虚传。当着两国军士的面,竟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可见此人的骄横。“见到他,是微臣此番的最大收获。”
“这是为何?”灵公的好奇心被提了起来。
“若敖氏与楚国王室之间早已暗流涌动。此番斗椒当众居功自傲,必然会传到楚王耳中。楚王正想找理由除掉他,听到这番说辞,定会怒火中烧。此人命不久矣,又何必与他争锋?‘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何不拭目以待?”
“如此傲慢之人,为何会听之任之,让大将军率军全身而退呢?”灵公还在纠结这个问题。
“楚军虽占先机,但是援兵未至。我军要走,他们非要阻拦,我国城内外的驻兵一旦拼了死力攻城,楚军也未必能扛得住。就算扛得住,恐怕也要损失惨重。”
楚军应该是基于现实困难才决定放过晋军,这一点,赵盾很有把握。“楚国此行的目的是保护郑国不受我国威胁,继续做他们忠实的盟友。我国同意撤军,他们目的便已达到,所以也不必要再做无畏的牺牲。”
“可是,楚国为何会突然出现在郑国,先于我军抵达郑国都城?”灵公追问源头。
“这一点,微臣也不知。”这也是赵盾想不通的地方。
灵公忽然不说话了。他上下打量赵盾,赵盾不明就里,直直的回视他。君臣二人都不说话。沉默了好半晌,灵公说道:“没什么事了,大将军回去歇息吧。”
赵盾告退。回去的路上,他一直很纳闷,今日的君主,怎么突然像换了个人似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是上次的规劝有了效果?他悔过自新,决定要改恶迁善了?还是因为确实关心此役的输赢。因为赵盾没有履行他战前的承诺,所以他急着兴师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