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现在应该叫刘华成了,恭恭敬敬的接过来一名杂役递给他的书,小心的放在自己的桌子上面,这些都是张玉兴从新建成的印书工坊中,利用泥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泥活字其实也不是太方便,需要经过烧硬,使用中也容易损坏,好处就是成本低,可以大量制作,一些经常用到的字,张玉兴可以一口气就烧出来几千个泥字备用。
原本泥活字印刷术被毕昇总结发明出来还要再等上好几年时间,张玉兴不想夺了他发明的名头,可惜现在自己要发展教育事业急需要用到这种活字印刷术,只好是先拿来使用,将来再想办法补偿他就是了。
刘华成小心的翻开书页,现在上面的字自己还一个都不认识,只能闻到一股浓郁的墨香味,不由有些陶醉在其中。
这其实是张玉兴现在调配出来的印刷用油墨不够完美造成的,和后世的专业印刷油墨没的比,另外泥活字印刷的效果其实差强人意,字体不够圆润饱满,比之铅活字甚至铜活字印刷差了好几个档次,可惜铅活字里的需要要加的金属锑现在张玉兴弄不出来,锑这种金属具有反常的热缩冷胀特性,铅活字通常是在高温下将金属熔融后浇铸在模具中做出来,问题是铅会在冷却过程中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缩小一点,这样就会导致铅字在细节上的缺失,而锑比较特殊,是热缩冷胀的,加入一定比例后,做出来的铅字在冷却时就几乎不会缩小了。
说是泥活字效果差强人意,只是张玉兴拿后世的眼光来对比,实际印刷出来的效果并不会比雕板印刷差,反而字体效果还会更好一些,再加上张玉兴特意调配出来的印刷油墨,这批新印刷出来的书籍绝对可以吊打市面上的绝大部分印刷品。
但是如果想要在书中插入插画的话,还要要在活字中加入一些小的雕板画,比如现在刘华成手中所拿到的书名就叫做启蒙文字的书,封面上面就印了一个童子坐在小板凳上面,手捧书本,专心致志的阅读的画面,整幅图画栩栩如生又充满了童趣,让刘华成看的爱不释手。
这本书也是费了张玉兴好大的精力才弄出来,最前面是拼音,完了之后就是一些后世最经典的启蒙用的读物《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其中三字经是张玉兴专门让邬眉儿仔细的校正过了,去掉了宋朝以后还没有发生的一些历史典故,以及一些对现在宋朝来说不太适合地理知识,以免引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不但在每个字的上面标上了拼音,还专门在每个繁体字的旁边用括号写出来了后世的简体字,从一开始就打算让学生们繁简通学。
另一本启蒙算学的书上,也是印着同样的图案,里面就是后世普通的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的数学内容,只不过最前面准备了汉字数字和名为简化数字的阿拉伯数字,先要让学生们学会汉字里的数字,再学习简化数字,并且做到两种数字能够熟练转换,然后才是各种算学内容。
至于铅笔也是最近才由工坊里生产出来,目前还没有完全量产,也没有开始对外发卖,先生产出来了几万支供应学院中平使用,这东西是消耗品,最关键的就是相比毛笔和毛笔用的墨块来说,铅笔的成本要小的多,量产后的费用还会更低。
铅笔中的笔芯其实很容易做,就是石墨和粘土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压制成合适的铅芯大小,再经过干燥高温烧成,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最后再浸入到油里面处理。石墨和粘土都是在大宋随处可以找到的材料,价格也非常便宜,张玉兴又是汴梁城中最不缺少油的人,所以制作铅芯对自己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倒是铅笔外面的笔杆看起来不显眼,其实比较难以做出来,当然手工制作难度不高,只是手工制作的话成本就要上去了,速度也要慢的多。张玉兴和木匠徐老三专门设计了一台水力机器,先用锯床把完全烘干的木材切成厚薄适中的薄板,再用这台机器切成大小一样的小木条,木条中间要刨出来放笔芯的槽后,放入笔芯,上下两根木条对齐,用粘合剂粘好晾干就算是完成了。
张玉兴还让徐老三做了不少的转笔刀出来,这个就更是没有什么难度了。有了转笔刀之后,张玉兴的那些学生对这种不用研磨,随时都可以使用,同时又非常方便擦拭修改的铅笔非常欢迎,每个人都是随身携带了好几支,铅笔每天的消耗量很大,这几万支铅笔看上去很多,如果再加上启蒙的孩童使用,其实也用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