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道辅脸上一阵燥热,张玉兴显然说的是他没有仔细考察,直接就抓住一些自以为是的事情就弹劾其他官员,其实这在大宋言官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宋有不因言获罪的祖训,所以言官们都是有恃无恐,只是自己现在确实被人反驳的说不出其他,只能是红着脸认下了。
“只要张县男不怪孔某人就好,还请张县男不苛赐教,详细讲一讲你那些更奇妙的方法比如你那些让人看不懂的符号,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孔道辅想到反正是已经赔礼道歉了,干脆直接问出来,以解自己心中疑惑。
张玉兴点了点头:“首先我要和诸位说明的是,你们所说的那些看不懂的符号,其实根据功能也分了好多种类。首先来说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我称之为标点符号,可能大家在看那本书册的时候,也发现了了,就是用来断句的。根据语气和用法,分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等等,每一种都有特定的用法。”
“标点符号?断句?断句不是读书人的基础能力之一吗?为什么还要用到标点符号来断句?这不是多此一举了吗?”有人奇怪的问道。
古代的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断句是每一个读书人的必修能力,古代的知识大多数都是师傅口口相传,师傅是如何断句,弟子自然也是一样。
其实从汉唐到宋,古文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断句用的标点,只是一来主要是给蒙童初学时使用,之后就很少再使用。二来古代出现的断句标点,大多数都是随个人喜好,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一个人一个样,有时只是分隔开而已,最常用的不是断句,而是在人名和地名下面画线,方便区分罢了。真正统一的标点符号,是在1920 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行了《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不过当时因种种原因并没有真正实行,甚至导致1927年恢复文言,禁止标点符号。直到1930年标点符号才在政府层面重新颁行。
断句是读古代文言文的第一步,古代名为句读,是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说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会断句就不能理解文章作者的意思,只能找师傅或是其他人给自己解答了。所谓句读,指的是古时文章以行气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所以说每一个读书人都是识字后先学句读,然后才能看懂古文的,这也是在座这些君臣都疑问的地方:句读可以说是每一个读书人的基本技能,既然每个人都会,还要标点符号做什么?
张玉兴耐心的给他们解释:“句读虽然是每个读书人都要学会的技能,但是也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句读不一样的情况吧?反正作者也没有明确断句,如果作者的意思其实和自己相背,但是作者自己人已经不在了,自己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断句,让文章的意思向自己想要表达的方向转变,然后再想办法让其他人也同意自己的观点,把这种断句后的意思全面推广下来,这样一来后人再读这篇文章,只能按照和原作者相背的意思来理解了。”
“想必诸位都听过三人成虎的典故吧?只要所有人都认同修改断句后的意思,这篇文章的意思就可能和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其实想必大家也能感觉到,现在很多学说,已经被后人修改的面目全非了,不少知识学问已经和原来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了。这里我可以举一个小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断句的重要性,不是为了学术讨论,大家看着一乐就好,不要太过较真。”
说着张玉兴在黑板上写了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是知之”,这可是后世因为断句问题,无数人在网上争吵了多少年,也没办法说服对方的论语中的著名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