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化淳却是一丝也看不到,仿佛事不关己似的。
不过两人的心中却都是惊涛骇浪,浑身的鸡皮疙瘩都竖了起来。
这可是他们心心念念却又遥不可及的事呀。
哪个太监不想成为刘瑾、魏忠贤这样权倾朝野的巨宦。
只是当今即位后宠信文臣,对他们内监是严防死守,不放一点权力给他们。
没想到居然是一个东林党的人要给他们开口子,真是让人不可置信呀。
不过现在这两位都尽力压着自己的激动,免得让皇帝起疑,最后白白浪费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崇祯就没其他人这么复杂了,他只是觉得成基命的建议不错,而且和自己想到一块去了。
崇祯对朝中文臣的意见是越来越大,越来越不信任,早已起了派内监的心思。
只是一直担忧朝臣的反应。现在从内阁首辅的口中说出来。
那些文臣就算要闹也只能跟成基命闹去,反正这老先生也是要退的人了。
如此一想,崇祯看向成基命的眼神都变得热切起来了。
成基命见皇帝看向自己,眼神中露出满意的神色,他心中颇为自得。
这可是他当上首辅之后所从未有过的。
成基命突然抛出这一建议,也是被逼无奈。
他虽是首辅,却不受皇帝信任,其他阁臣也不把他当回事。
周、温二人更是肆无忌惮的窥视他首辅宝座。
他虽已有退意,不过毕竟意气难消。
这才在今天提出让皇帝派内监巡边,目的就是要恶心一下那两位。
没想到皇帝对此看来非常心动,尤其是皇帝的眼神,让他又燃起了信心。
不过成基命显然没充分考虑到这一提议在文官中的反应,他也将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崇祯此时没有考虑太远的事,他只是想尽快核实宣府战况。
成基命的提议很让他心动,于是便开口说道,
“此议到也不无道理,众卿以为如何。”
周延儒和温体仁对视了一眼,一同说道:“臣等唯圣上之意是从。”
周温二人哪还不知道皇帝的心思,他们虽然打心里百般不愿意,不过圣意已定,他们都不愿意做那顶雷之人,失了圣心可是灭顶之灾呀。
至于启用宦官之事有成基命在前顶着,百官要算账也找不到他们头上。
“既然众卿皆以为是,那就这么办吧。”
崇祯当下心情大好,多日的郁气一扫而空,
“传旨着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巡边宣镇,宣慰有功将士。”
“奴婢遵旨。”
曹化淳被天上掉下的大礼包砸的晕晕乎乎的。
幸亏他还保有一丝清明,否则连领旨谢恩都忘了的话,就乐极生悲了。
曹化淳领旨之后本来是要准备一番才出发的,不过在王承恩一番提醒之后,第二天就毕辞了皇帝,带上人马,一溜烟杀出城去,直奔宣镇。
看的正要发动串联谏阻的文官们一愣一愣的,不过人家都出发了,现在再上疏还有什么用。
于是一场口水大战,也只得暂时偃旗息鼓了。
只是文官们岂能善罢甘休。
他们没堵住太监,又不敢真的惹毛皇帝,难道连成基命也不敢惹么,于是成老先生的美好生活来了。
文官们每日一本,大家轮流参劾(找茬)成基命。
弄的他成天忙着自辩,和别人打嘴仗。
把老先生整的憔悴不堪,苦不堪言。
实在是受不了了,便生了归去之心,连连上疏请求致仕。
然而皇帝就是不肯放他走,皇帝知道文官们之所以围攻成基命,就是因为他那提议。
所以皇帝就更要留着他做挡箭牌,只是这样就要苦了老先生了。
这边的曹化淳刚刚快马加鞭奔出京城,那边杨国柱就收到了消息。
不是杨国柱有多么神通广大,实在是现如今的京城就是个大筛子。
宫里皇帝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吃了几碗饭,招了哪个妃子,第二天就成了茶楼里中客官的谈资了。
这头天晚上崇祯召见的阁臣,第二天曹化淳巡边的消息就传开了,第三天杨国柱就被惊的失手打碎了茶杯。
朝廷速度这么快,这着实让杨国柱吃惊不小。
奏疏是六月十四报上去的,皇帝应该是六月十六收到,才两天就派人过来,而且还是内监。
这事怎么看都不简单,杨国柱心中顿时没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