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谌心中暗骂一声,心想也是难为这老家伙了,竟然有这急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到了这个勉强能够说得过去的理由。
这样一来,自己若是不能将那贼首和书院叛徒抓回,倒是不好以武力相逼了。
这样想着,赵谌便立刻给旁边小诗和张仲熊吩咐了两句,让他们将带来的所有人派出去,追捕那个叫嗜血鬼的贼首。
但他知道,这家伙非常狡猾,武功高强,这一带山林较多,随便找个地方隐蔽之处藏身,以他这点人手,想要将对方找到抓回来可能性不大。
所以,赵谌已经开始思考下策——强行将这些横渠书院的人带走,后面再慢慢教育、引导和同化就是。
不料,刚刚出去的小诗和张仲熊又回来了,后面跟着黑金真人,这老道双手各提着一个人。
再一看那两个人,不正是那贼首嗜血鬼和那书院叛徒。
一怔之后,赵谌便禁不住欣喜的长笑一声。
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某本演义中常用口头语“天助我也”。
至于黑金真人这老道,赵谌突然感觉那张面色发黑的老脸也变得可爱了很多。
此时小诗来到赵谌身边,低声道:“殿下,这个黑金真人的武功高的吓人,不比郭京那妖人低,若是有他在殿下身边,宵小之徒对殿下的刺杀便不用担心了。”
赵谌微微颔首,表示对小诗的话感到深以为然,而心中将黑金真人永远留在身边的想法和念头也越加强烈。
脑海中念头闪动,他转身看向脸色郁闷的横渠书院山长和十几名先生,而那些学生中反而有不少人欣喜万分。
……
……
带人回到大队伍时,赵谌一行又多了一百三十四名朝气蓬勃、摩拳擦掌的横渠书院的学生。
至于横渠书院的山长于其琛和十几位先生们,都是在横渠镇上安家的,还有不少田产、商铺、家仆什么的,说是要处理一下横渠书院的财产和他们各自家的财产,等后面他们会自己前往兰州。
赵谌知道这些老家伙虽然被迫答应自己,但是显然心思很重,有观望的想法,所以他也没有强求,说实话这些人来了更好,不来赵谌也不是很在乎。
因为赵谌知道,这些人的性格和三观已经定型,想要改变几乎不可能,而他要在兰州打造的是全新的一个国度,一些观念和想法,这些人多半是难以接受。
与其将这些人带去影响他对那一百多位年轻学生的引导改造,还不如留在横渠书院,将这个即使在后世都还存在的书院继续传承下去。
不过,他趁机提出要求,将书院中所有藏书给带走了,直接拉了十几大车,尤其是当年张载带着人研究的与格物之道相近的“气本论”的一些书册。
赵谌随便打开几本看了一下,顿时对张载肃然起敬,甚至生出自己将这些横渠书院的学生收归麾下,冥冥之中好似是天助定的一般。
………
………
关中通往兰州的官路上,赵谌带着已经超过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前行,因为队伍中有不少妇孺老幼,虽然乘坐的是马车,但赵谌还是下令以不紧不慢速度赶路。
队伍的最中间有一辆极为宽敞的马车,四匹马拉着,这是之前在长安城时从京兆府尹苏明光家里抄家时得来的,如今成了赵谌的座驾。
此时,小诗和张红玉骑着马随行在这辆马车两边,那只大黑狗也跟在马车旁边,只不过大黑狗上面还骑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孩。
这小孩正是黑金真人在横渠镇所救,家中大人全部被流贼所杀,镇上也没有了亲戚,黑金真人便直接带在了身边。
而且黑金真人以他独有的方法仔细看过这小孩的面相,甚至还当着赵谌的面,在小孩身上摸了半天,说是在摸骨,摸完之后,黑金真人犹豫了一下,说这小孩勉强能够当他徒弟,准备教着试试。
至于骑着大黑狗,是因为这小孩骤然失去亲人和家人,心中惶恐悲痛,又跟着一群陌生人去陌生的地方,总是在哭泣,但神奇的是,只要骑在大黑狗身上,便会乖巧的不哭不闹。
而马车中坐着一个少年、一个中年人,两个老家伙。
少年自然是太子赵谌,中年人则是军器监少监刘广平,两个老家伙分别是身体康复很多的张叔夜和黑金真人。
赵谌坐于主座,黑金真人靠在赵谌身后拐角处呼呼大睡,没过一会儿便发出声音怪异的呼噜声。
而刘广平和张叔夜这一文一武分别坐在赵谌两侧,三人中间有一张小桌案,上面摆放着茶水和两盘干果。
赵谌知道,这两人便是自己成就大业的左膀右臂,今天将两人叫来,是对到达兰州之后的所行之事的大方向进行商议。
张叔夜就不用多说了,练兵、统兵、打仗等等各方面的能力都经过了充分的验证,是一名不弱于种师道的将帅之才。
而且,如今赵谌最信任的便是张家父子三人和张红玉这一家子,再说张伯奋和张仲熊也是两员独当一面的虎将。
而刘广平之前虽然只是正四品的军器监少监,甚至名声不显,但在汴京城这三个月时间中被赵谌委以重任,每件事情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是个能够干实事的人。或许距离宰相之才还差了一些,但是用好了也是一位难得的能臣。
当然,大宋如今腐败不堪,刘广平也没有独善其身,同样也有着贪权、贪财的毛病。
不过,对于这一点来自后世的赵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和对待态度。
在赵谌看来,只要是正常人,都有贪权、贪财的毛病,只不过是轻重与否,或者自控能力的强弱罢了。
这也是历朝历代,或者古今中外贪污腐败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
而一点都不贪权、不贪财的人要不是傻子,要不就是圣人。而这两种人都是世间稀罕物种。不能以常理论之。
所以,关键就在于如何去遏制官员心中的贪念。
自古以来的君王,乃至后世各国政府都为此想了很多的办法。
比如早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设立了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还有宋太祖赵匡胤高薪养廉,明太祖的严酷刑罚且设立锦衣卫和厂卫,这些最开始都是为了遏制官员的贪污腐败。
一直到后世政府提倡以法治国,纪委、检察院等各种法制机构的存在,也是同样的目的。
说实话,这些办法或者策略从根子上都是好办法、好策略,甚至都是一个王朝或者政府存在所不能缺少的。
毕竟一心提倡所谓奉献之类的鸡汤大话,没有高薪养廉,发的工资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收入,贪污能不严重?
要知道每个人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生活………而不是每个吃公家饭的人道德素质或者自控能力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但事实证明,即使定下相应的监督制度和法制机构,或者将所有需要的策略办法都用到,依然不能彻底解决贪污腐败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所有的办法都是人在执行,执行这些办法的人若是出了问题,这些办法在执行过程中自然已经变了形、走了样。
所以,后世各国政府一直追求法律的健全,监督、检举等机构的完善,这些自然不会有错,并且肯定会有效果。但依然不能彻底根除官员的贪污腐败。
赵谌拥有这样的认识,并不是说他就有办法解决这个万古难题。
而是他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了另外一个认识————历来王朝或者后世政府贪污腐败程度直接与这个国家君王或者领袖是否英明有着直接的关系。
唐宗宋祖为什么被人传颂千年,便是因为他们英明,是公认的千古明君,他们为了百姓过上好日子,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在唐宗宋祖的时期,贪污腐败便相对要少很多,百姓的日子自然就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