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后的格局,大洋帝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已经庞大到无法忽视,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与英法等世界列强比肩而立,共存共治。
如今沙俄帝国已经垮塌,奥斯曼帝国垮塌在即,奥匈帝国也撑不了多长时间了,德意志帝国在战后肯定不复存在,必将受到协约国集团的联手打压。
在这些挑战旧国际秩序的刺头一个一个被摆平之后,也许……英法意美荷比等国的目标就要对准大洋帝国。
这时候,在东部欧洲出现一個庞大的红色帝国,持续给欧洲带来沉重压力,将会是维持大洋帝国与西方世界亲密友好合作的必要条件,不可或缺的前提。
大洋帝国需要这样一个挡在前面的盾牌,而且必须足够大,足够强才行。
俄国正是这样一个最好的选择,从帝国长远利益来看,不应当破坏原有历史轨迹,而应当顺势而为。
一个体型庞大的红色帝国伫立在东欧,骨子里面充满了侵略性,对黑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拥有重大影响力,能够引起欧洲各国足够的警惕和防范意识。
李福寿清醒的认识到,大洋帝国的成长还需要时间。
若再有20年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帝国将成长到无可遏制的世界霸主级别,英法等世界列强只能选择合作,别无他途。
李福寿确实对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不感兴趣,也无意在远东扩张,但是他看中了俄罗斯的另外一块地方,那就是克里米亚半岛。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
历史按照李福寿所知晓的轨迹运行,俄国的新政权将给欧洲带来巨大压力,在战后利益分脏中,大洋帝国的领土诉求能够获得大部分欧洲国家的支持,但不一定包括英国。
这是因为大洋帝国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军事存在,将会极大的分担欧洲的压力。
而作为主导全球局势的霸主,伦敦天然对能够威胁其全球霸主宝座的国家,怀有浓重的猜忌心理,更不愿意看到大洋帝国将势力伸到欧洲来。
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各国,不存在捍卫全球霸主地位的需求,因此欢迎大洋帝国在欧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表现的较为友好。
而英国人则不同,维持大英帝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打压一切可能的竞争对手,关系到英国的根本利益。
在协约国先后赢得索姆河与凡尔登两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之后,英国人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这体现在英国民间舆论对帝国远征军的宣传论调上,比如近期遭到民众热议的“巧克力街道”事件,将正在英国休整训练的远征第3集团军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英国远征军招募的志愿兵中,“社区营”“街道营”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些由社区内亲戚朋友,熟人,父子或旧识组成的步兵营凝聚力量,战斗力较强,丢下战友独自逃跑的情况很少见到,原本是英国远征军引以为傲的王牌。
但是在堪称地狱的索姆河战役中,有多达76个社区营全军覆没,130多个步兵营遭受重创,伤亡高达45万余人,这导致大片的本土街区出现寡妇街,寡妇镇和寡妇社区。
失去了绝大部分青壮年男性的街区,随之也失去了活力,陷入一片凄风苦雨之中。
恰在此时
充满青春活力的大洋帝国远征军部队抵达,一个个元气满满,荷尔蒙爆棚的年轻男人,扰动原本沉寂的社区沸腾起来。
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在帝国远征军士兵光临较多的街道上,总会出现大量花枝招展的女人,一块巧克力或是一把奶糖就可以带走,一包烟可以过夜,很多已经发展成为情人关系,尤其是军官们……
这就是“巧克力街道”的由来,原本这种事儿在第一集团军抵达的时候就层出不穷,到如今已蔚然成风,甚至吸引大量外地的英国女人赶来,活跃了当地经济。
20世纪初
英国社会风气相当之保守,很多事情能做不能说,一旦爆出来就是丑闻。
出于各种方面考虑,一开始伦敦政府极力压制舆论报道,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宽容态度,这些即将奔赴法兰西战场的士兵们,谁知道有几个能活下来?
谁知道,索姆河战役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大洋帝国远征军祭起了“空地一体战”的大杀器,对令人闻之色变的德军实施连番绞杀,摧枯拉朽一般的赢得了胜利,震动了欧陆。
看到大洋帝国不可遏制的崛起之势,各种羡慕嫉妒恨涌上心头,心态就特么失衡了。
于是乎,类似“巧克力街道”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变着花样的抹黑远征军官兵,各种不合作与拖后腿都出现了,简直一片乌烟瘴气。
这引发了英国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对帝国远征军的观感由正面转向负面,协约国内部的隔阂与摩擦加剧,内耗增加。
进入17年之后
英国担心影响英镑的国际地位,对于“金洋国际结算法案”采取不合作态度,这进一步加剧了内部摩擦,更影响了国际物资贸易。
眼看着世界大战迎来了胜利曙光,协约国内部矛盾迅速增多,体现在战场上就是互相扯后腿,大洋帝国第一集团军在攻入比利时境内后,铁甲滚滚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及周边地区。
结果在这关键时候,包括柴油在内的重要后勤物资却供给不上了,军队被迫停下了脚步。
远征第1集团军是高度机械化的装甲军团,非常依赖后勤供应,人没有饭吃可以继续战斗,装甲车没有油料只能抛锚了,轰炸机没有炸弹供应,作用直接清零。
在这种情况下
远征军方面迅速做出应变,据守布鲁塞尔及周边重要城镇,防范德军反击,然后再也不肯前进一步了。
要打,你们英国人和法国人上,反正我们是打不动了。
抵达英国恢复训练的第3集团军也不急于投放到法兰西,而是借口后勤供给不足,继续进行恢复性训练。
按照帝国皇帝李福寿话说;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是我们也是你们的,归根到底,欧洲主战场发挥主导作用的是英法两国,既然大家都不急于结束战争,那就等着好了。
比利时战役在经过前期突飞猛进的进展之后,击溃了70余万德军的防守,解放了比利时大部分国土,然后陷入了奇怪的僵持中。
英法联军后续发起了两次攻击行动,损失了近10万部队,被德国人又坚决的反击回来,碰得头破血流。
现在双方又开始掘壕固守,进入相持阶段。
归根到底是私心作怪,大洋帝国远征军在赢得“法兰西解放者”的光荣称号之后,在比利时战役的初期打得很猛,成果辉煌。
英法等国不希望看到荣耀归于一身,再度赢得“比利时解放者”的称号,心态难免严重失衡,暗搓搓的小动作就多了起来。
结果,前方能打的军队各种拖后腿,轮到自己上的时候又解决不了德国人,一场比利时战役变成虎头蛇尾的拉锯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