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是准备拍个伪纪录片的,不过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我没准备炫技,虽然剪辑上面卖了点关子,但大部分时候,这部电影都是平铺直叙。”</p>
“当然是真人真事,你们要是不行,可以去淘宝买《第二次呼吸》…”</p>
“博哥也在美国,偷偷告诉你们,我们准备帮他申报奥斯卡最佳男配角!”</p>
“北美华人团体抗议这个世界上,有他们不抗议的电影吗我怀疑他们大多数都没看电影就说了种族歧视!”</p>
“票房”</p>
“上周末票房是7800万美元,这周全球118个国家开画,我估计票房肯定不会低,但是能不能超过《低俗》,我也不敢肯定…”</p>
……</p>
《触不可及》正式公映,张俊生也踏上了路演路流程,不同的是,这次路演,他就只有一个人,除了松江站王博会特意回国一趟。</p>
斯嘉丽忙着拍摄,小李子忙着公关,肥温倒是有时间,只是张俊生跟她不熟…</p>
无所谓,张俊生的号召力足够!</p>
而且电影上映后,最重要的观众口碑。</p>
至于影评人…</p>
“触不可及的是真实的人生…”</p>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电影!”</p>
不看也罢,大部分影评的都是一种模式,把故事简单复述一遍,拉拉故事线索,分析下人物,然后对电影夸一番,或者批一番。不管对观众,还是对导演,这样的影评都没有太大的意义。</p>
真正好的影评是电影创作者和观众的桥梁,观众在观影中的种种疑惑,可以在影评人的优秀影评中找到答案,除了聊人性,聊主题,还应该聊电影语言,聊灯光和色彩,聊剪辑,聊摄影…</p>
当然,如果有这样的影评人,他早就去干导演去了!</p>
其实现阶段的中国观众对电影的要求很简单:踏踏实实讲一个故事,别糊弄人就行。</p>
观众看电影的终极目的是希望看一个故事,一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才是电影好坏的关键!</p>
他们才不管镜头语言,不管什么美图构景…</p>
任何艺术形式脱离了观众就失去了生命力。</p>
当然,互联网时代,观众能够接触到的电影太多,口味变化很快,作为导演就必须不停地学习,不停拿出新东西,才能满足观众变幻莫测的需求。</p>
作为导演,会讲故事是最基本的,要想往上,就得挑战自己…</p>
《触不可及》当然是好的故事,这个是前提。</p>
不过张俊生没准备留名影史,所以,他会沿着商业片的轨迹一直走下去!</p>
至于网上那帮骂他的人,声音小了很多…</p>
废话,电影上映了,傻子都知道喷错人了。</p>
当然依然有一小撮声音固执己见‘以调和阶级矛盾为旨的片子,然后强调阶级差异为乐。’</p>
‘这样的电影是在太简单了,叙事白开水,配乐犯规向。无刺可挑,但也不亮!’</p>
张俊生懒得反驳他们…</p>
10月29日早上,一周票房数据出炉。</p>
《触不可及》票房一路飙升,首周末拿下1.54亿的惊人成绩,观影人群超过400万…</p>
与此同时,一帮专家教授的影评出炉了,点赞最高的是戴景华的《评《触不可及》,张俊生距离大师有多远…》</p>
“《触不可及》剥离了原著的历史批判力度(《第二次呼吸》讲述的是阿尔及利亚人和法国人之间互相成全的故事)、人性的深度和社会的广度,只留下了友情,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一部普通的剧情片。”</p>
“对比一下《为戴茜小姐开车》,布鲁斯贝尔以最细微的手法暗示了许多50年代以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那才是好电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