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刚所有的电影都稳定在同一质量。</p>
五分左右,绝对不及格!</p>
《鸿门宴传奇》也一样…</p>
提到李仁刚,都知道他,深受日本电影美学影响,飞碟钢盔控,翻毛大衣控,历史题材搅屎棍…</p>
其实,服化道这东西见仁见智,有人喜欢钢盔男,有人觉得冯叔项羽的扮相简直帅炸,这确实不足以构成槽点。</p>
为什么把李仁刚拉出来先打靶,因为他代表了一批香港导演北上创作的一个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格局小。</p>
从《见龙卸甲》就能看出来,他们真的没有历史底蕴!</p>
内地观众从小看着鲍国安的曹操长大的,一下子看刘松仁演曹操,简直适应不能——生怕赵云跟曹操一照面,直接喊出红花会铁血少年团恭迎陈总舵主!</p>
即便是《追龙》也一样!</p>
《追龙》是王景近年来最好的一部电影,好归好,跟《美国往事》比就有点自不量力,一言以蔽之,就是格局所限,甄子丹一遍一遍话痨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在见惯了大场面的内地观众耳朵里,就好像句中二到不行的碎碎念。</p>
什么叫天命,请香港导演先去找碟片,去看看《大决战》三部曲!</p>
任何导演,企图在中国观众面前讨论天命、轮回、历史、大时代这些命题之前,都应该先预习一下,中国观众的历史视角中,什么是真正的大场面,大轮回,大人性。</p>
搞不清楚这个就开拍,结果是一定很丢人的。</p>
当时《英雄》甫一出世,就被媒体报刊批了个狗血淋头,从剑的形制到人物的造型,整个故事的安排,都被一一批驳,那是一个老三国尚未远去的时代,大陆人对这些写在史书上的东西,依然充满了敬畏之心!</p>
格局这个东西,是导演意图的一个结果化的呈现。</p>
即使是在服化道上尽力地还原,仍然是弥补不了格局上的亏欠!</p>
《赤壁》要表现什么,吴宇森自己真的清楚吗?</p>
刘备应该爱民如子,他就安排了公安干警打草鞋,各种给百姓当人民公仆;</p>
关羽张飞赵云应该很能打,就多安排点打戏。</p>
也就仅此而已了,导演对历史的感悟和把握重点的能力,甚至并不比一个老百姓高多少。能掌镜,能说戏,能指挥一票人从左走到右,加上一点历史的机缘,好演员的卖力,有了点拿得出手的作品,就可以称作大导了?</p>
任何一个科班出身加之基础教育还算扎实,有一定历史常识的内地从业者,看到李仁刚的东西,都会打心眼里开启地图炮模式,觉得这玩意简直是个历史白痴搞出来的。</p>
然后就萌发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欲,自己非得拍一个同等题材的,证明一下逼格在我们这一边。</p>
其实格局小不怕,由小见大也是功力,多少导演一辈子也没拍什么大场面。</p>
香港导演们,算是在力所能及的范畴,给了投资方一点信心,借出了一点虚名,在商言商而已。</p>
论拍黑帮,拍动作片,他们依然有吃不完的老本,在不可企及的高度上!</p>
内地市场想要人家的服化道,人家的大男主,人家的打戏和武指,当然就免不了拍成港式社团兄弟情。</p>
多少年以后,香港导演当时拍的片子,被内地影评家解构为后现代、暴力美学、与表现了回归前夕社会的迷茫和躁动不安,这又是导演们自己始料未及的,他们也只是拍自己力所能及的,被市场已证明可接受的东西而已。</p>
只是在内地市场开了坏头——给了很多年轻的内地导演一个催眠自我的理由,以为自己再烂也烂不过李仁刚,结果还真就不一定!</p>
卢川就搞了《王的盛宴》…</p>
《王的盛宴》完成度实在太低,不足以拿出来讨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不是一个好的,能符合时代精神和深刻思辨的史观!</p>
他看不起香港导演降调的唱法,史诗变黑社会的拍法,非要维持一个格局上的框架,又没有一定丰盈的故事性和历史观做支撑,于是就换视角,换拍摄手法,换剪辑…</p>
也不瞅瞅自己几斤几两?</p>
《南京南京》,他就有这样的毛病——格局上去了,史观不及格。</p>
无法做到直面人性,于是他选择了拔高人性…</p>
为什么无法直面人性?</p>
因为他没到那种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