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2 / 2)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因为太子换父早就死了,所以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就是周桓王。</p>

周桓王准备把大权交给虢公。郑国人一气之下,便肆意挑衅,借故向周人发泄怨恨。</p>

这年夏天,郑国的祭足(郑国大夫,即祭仲)带兵把周朝京都地区内温地(约在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抢割一空。</p>

秋天,郑国人又收割了成周一带的谷子。周朝和郑国从此结下了仇怨。</p>

《左传·隐公三年》在记载了这件事情以后,评论道:“信不由中,质无益也。阴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维能问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言语不发自内心,即使互相派了人质也是没有用处的。</p>

双方如能设身处地、相互谅解,然后做事,又用礼仪来加以约束的话,就是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破坏得了他们之间的关系?</p>

“信不由中”的</p>

“信”,这里指人的言语;</p>

“中”同衷,衷,是</p>

“内心”的意思。成语</p>

“言不由衷”就由此而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