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天色已经黑了下来!
陆鸣洗了手,迫不及待的小心翻看那本秘法。
秘法开篇记载着一些修炼过此法的人物,以及擤气的重要。
陆鸣先是全部翻阅了一遍,而后仔细品读着修炼内容,随后凝神静气,修炼起来。
八极拳的擤气是构成八极拳劲力特征的主要要素,是八极拳独有的用气之法。
俗话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这是武者们的经验之谈,传统武学都强调内外兼修,对练气一直都非常重视,这也是传统武学与其它搏击术的主要区别。
武学中的练气之法有很多,其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但主要有内养和外用两大类,而擤气之法则是最能应用于实战的气法。
它的主要作用有四:一可稳下盘,二可增劲力,三可壮筋骨,四可促六合。
所谓稳下盘,就是通过擤气,促进内气下贯,也就是使丹田之气通过双腿注入双足,由涌泉穴向下发出,从而使下盘稳固。所谓“气沉则稳,气浮则飘”就是这个道理。
在应用时,当对方企图摔倒你而发力的一瞬间,你即可擤气下沉,则对方很难摔动你,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千斤坠”功夫。
所谓增劲力,就是通过擤气,激发丹田之气,使之由肢体的发功点发出,从而增加发功点的打击力度,且可以透入对方体内,伤其内脏器官。
所以,进攻类技法伴以擤气可以增加打击效果。
所谓壮筋骨,就是在擤气的瞬间,使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充满真气,犹如充气的皮球,即可抗击打,又能反弹。
当遇到对方进攻而无法躲避时,擤气可使外来劲力无法透入我之体内,从而增加了身体各部位的抗击打能力;又可利用擤气产生反弹之力,伤及对手,对手用力越大受伤越重。在练习靠山背、靠桩等身体拍打类功法时,伴以擤气,可避免内脏受伤,促进功力的增长。
所谓促六合。既是促进拳术六合要求的实现。拳术都讲六合,其中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又有说手、眼、身,是对身体外形协调一致的要求。
内三合中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是对人体内在因素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而“气与力合”则是沟通内外的关键环节。
也就是说只有气与力合才能使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才能达到六合。
八极拳在发力时伴以擤气,就是气与力合的具体途径,练八极拳如果擤气不得要领,或者不会擤气,都会导致内外不合,练一辈子也难以登堂入室。
擤气的发声不同于其它拳种的发声,与练拳喊叫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它们之间在本质上存在很大差异。
擤气是在发力的瞬间快速排出体内浮气,从而使内气下贯,真气内存。
其关键是整个过程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要与发力同时产生,同时结束,不能有任何一方超前或滞后,这样才能达到气与力合的作用。
合上书本陆鸣开始仔细感受起来!
对于擤气,陆鸣不觉得有何难处,他明劲大成,浑身劲道已融为一体,更修炼铁布衫,丹田劲的运用和锤炼,早已深入骨髓。
丹田气感轻而易举就感受到了。
就这样,陆鸣按照说古籍中的功法修炼几个小时,再睁眼的时候,哈出一口丹田气。
陆鸣不由觉得诧异,书中所记,此功极难修炼参悟,倒也没觉得有多难,真是怪了。
要是让此功的前辈知道陆鸣的想法,怕是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掌握擤气的关键在于“哼哈”二气之上,就光这一点就能拦住无数人。
因为,在习练擤气的过程中,何时用“哼”,何时用“哈”,就需要对气有很强的掌控能力。
再者,练拳或对敌人之时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配合擤气进行发动,气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都需要完美的配合在一起,才能起到作用。
像陆鸣这样,仅仅数小时就练成的,怕是编写此功的前辈都不曾有过这种速度。
不得不说陆鸣的身体简直不是人,非人类,同时他对八极拳的感悟和进度,也是远远超越常人的认知。
陆鸣试着打了套小架,拳风鼓荡,他能清晰的感觉到气力增加了一些,他的气力本来就极为惊人,稍稍增加的一点力量,无法确定具体提高了多少。
倒是浑身的肌肉,有较强的紧绷感,似是在压缩,又似在膨胀。
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撕裂,压缩,又复原。
陆鸣练功忘我,擤气修炼起来,行云流水般的顺畅,修炼到深夜,虽然没有大的突破,但身体内的变化,感觉的越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