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庸提出的第一种方案就是利用共振力场的绑定功能。
通过在共振仪内侧放置定向旋转的电磁装置引导力场进行逆时针旋转,通过两种力场的融合,起到将共振仪内部装置牢牢捆在共振装置之内的效果。这样便可以达到共在不破坏电磁装置内部设施的基础上,带着那些定位设备穿越时空的目的。
而第二套方案则更为简单,就是利用引导这种力场进行旋转,从而起到封闭空间的目的。这样做出来的设备更加整体,也就拥有更为坚固的结构。
而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压缩下,第二方案的空间结构不仅低于了卓静要求的1立方米,更是连半立方米的空间都不到。
所以当周一栾庸拿出两个模型的时候不光是罗克等一干学生愣住了,就连卓静也吓了一大跳。
急忙对设施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依然让人震惊。
第一方案,在共振达到第五宇宙速度时,量子信息损失和透射溢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记,而通过测试,内测被共振力场锁住的设施比传统的钉铆焊接来的还要稳固的多。
只是究竟在共振超越光速的瞬间是否依然能够提供这样的束缚之力这个在虚拟实验室中是无法被模拟出来的。
第二方案同样出彩,在共振达到第五宇宙速度时,虽然量子信息损失仅为30,透射溢出也只有3,充分说明了共振立场对内部量子的束缚作用。而结构上如此紧凑的方案也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优的选择。
不过随着设备的完善,理论方面的漏洞和材料方面的支撑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材料方面不是他们能够解决的,但是理论上的问题,他们必须立刻解决。
“首先在失去40量子信息的基础上,我们无法停止共振仪继续共振,这样就算是我们真的把这个东西发送到了不同时空之中,它依旧无法满足我们对空间的探索需求。所以我建议不如我们把研究目标锁定在第一方案,毕竟第一方案内部设施是不受共振干扰的。”曹升第一个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但是一旦共振仪脱离了这个时空时并没有携带内部的设施呢?”史迪这时开口问道。
“如果他携带不了,那这个计划就无法载人,人体想与这些设备进行同步共振,这本身就无法解决,不是么?”虽然曹升的实际年龄很小,但是在讨论专业方面,他的气场却也不输给自己的导师马冬冬。
“我支持曹升的说法,不过也必须在共振仪内增加一个能够在发现环境发生改变后立刻停止共振仪工作的设施,否则共振仪在超光速准转下是无法停留在特定时空的,我们就很难核对坐标的准确性了。”马冬冬这时说道。
第一方案本就不再有体积限制,所以想在第一方案之中增加一个停止共振仪震动的发讯器并不难,这个就连罗克都能轻松做到。
所以事情到了这一步,栾庸直接向卓静私信道:“怎么样卓老师?我的v6什么时候兑现一下啊?”
栾庸很快就收到了卓静的回信:“晚上给安排,而且你还可以去产品推荐区挑一件礼物,不过可别超过一万点,我可没你小姑那么财大气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