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一劫的郑国,危险还在后面。弱国没有未来,历史拼得是团体,不是个人。
晋文公死了,郑国看到两个敌人已去其一,认为有机可乘。一个郑国人向秦出卖秦国,称自己拿着郑国城门的钥匙,可以偷袭获得成功。
秦穆公毕竟是秦穆公,没有偏听偏信,征求蹇叔、百里奚的意见。这两个人一听就拒绝了这种做法。拒绝的理由有两条:秦郑不接壤,中间隔着好几个国家,千里偷袭,很难成功郑国有人向我们泄密,也难免我们有人向郑国泄密。其实就一条,不保密就不保准。
有疑虑是有疑虑,秦穆公这次很坚决,必须出兵。估计是上次上了郑国的当,心里有一只愤怒的小鸟。
情绪是最可怕的,不能正确的看世界。秦穆公被愤怒迷住了心,死要面子真害人,结局不妙。
领兵出征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
蹇叔、百里奚一半是想再努力劝谏,一半是担忧儿子。兵发当天,哭着送行。要面子的秦穆公依旧是维持面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痛哭送行,不祥之兆,简直就是动摇军心。于是很不高兴,怒斥两人。
"我发兵之际,哭哭啼啼,不是吉兆,影响军心,是何居心?"
秦穆公还是英明的,没有因为面子和愤怒乱杀人,而是问原因。
蹇叔和百里奚也是聪明的,没有站在臣子角度,而是站在年迈老人的角度述说,说什么不敢影响军心,而是因年迈,看孩子远行,一旦回来晚了,相见很难之类的话。
高,实在是高。用心良苦的两位优秀政治家作法高明,但是再高明的策略达不到目的也是无用。
他们互略了领袖的决心,最后的努力显然没有成功。两人不甘心,退下后,偷偷告诉儿子,此次出兵凶险,郑国是有备而来,又占据地理优势,千里奔袭,你们没有大后方,如果被打败,必定是在殽山河南洛宁险隘之处,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