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鸿胪寺官员声音洪亮的宣读起来:
自建虏于崇祯十五年十月入寇以来,掳我百姓,毁我城池,烧杀抢掠,甚为猖獗。
微臣深受皇恩,虽以微末之躯,愿为我大明鞠躬尽瘁。
承蒙陛下信任,得以领军出战,将士上下用命,拼死力战。
幸不辱命,与虏接战十余次,累有斩获,扬我大明军威。
得虏首级千余,经兵部查验无误。
我大明将士亦伤亡三千余,臣奏请陛下加倍抚恤。
惟皇上圣裁!
鸿胪寺官员的声音停下,场面一下子安静了不少。
周延儒低垂着脑袋,静等崇祯大喜之后,再来一句“周卿请起。”
可是,静谧良久之后,上方没有任何声响,他又不敢抬头去查看。
正在他狐疑间,突然一个如当头棒喝的威严声音从上方传来:“大胆周延儒,一派胡言。”
周延儒有些发懵,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自己凯旋而归,昨天陛下还在早朝上褒奖自己,今天自己亲自奏报,怎么就成了一派胡言。
可是,他心中本就有鬼,不自觉的生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却又听到上方的崇祯气愤的说道:“枉朕这般信任于你,你既是如此欺骗于朕?还不如实道来。”
周延儒心中忐忑不已,但他还不确定是哪里出了问题?绞尽脑汁的想着。
是斩获的人数造假被发现了吗?是兵部查验首级的人出卖了自己吗?
如果是这个问题,他周延儒认了也没有关系,因为这种造假太常见了,明军每次战斗都有战果造假的情况。
可如果不是这种情况,而是自己根本没有与鞑子交战,反而一次次报捷的事情被陛下发现,那问题就大了。
这可是严重的欺君之罪,轻则夺职流放,重则抄家灭门啊。
一想到这种情况,周延儒的头皮就一阵发炸,可这件事怎会泄漏?怎会如此快的泄漏?为何一点迹象都没有?
周延儒的脑海迅速翻转,想找出应对之法。
“陛下也未明说是何事,万不能不打自招,一旦认错罪,那可是千差万别。”
于是,周延儒努力的恢复平静,伏低身子装着不知的道:“臣惶恐,若无心有所欺瞒,还请陛下降罪。”
看到周延儒一副不进棺材不掉泪的作派,崇祯反而没那么生气了,只是冷笑的道:
“你周延儒在通州一动不动,可建虏归途并未经过通州,你是如何做到与建虏交战十余次,并斩敌千余级的?”
听到这句话,周延儒如五雷轰顶,整个人都瘫软了,没想到归来不是加官进爵,而是东窗事发。
他本还有意狡辩,但陛下已然知晓自己在通州未动,建虏返回时也并未经过通州。
只要认真细查,根本是难以隐瞒。
即使平时能言善辩,此刻已不知如何开口。
“说。”崇祯一声厉喝。
周延儒吓得一颤,只能神情惶恐,一脸死灰的道:“臣有负陛下隆恩,臣罪该万死,请陛下降罪。”
说罢,竟然嚎啕大哭起来。
这突然的变故,也是让廷外的文武百官有些始料未及,一些人眼珠子打转,却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因为早朝的规矩还是很严的。
崇祯突然站起身,声音威严的道:“周延儒欺君罔上,目无君臣,捏造战报,罪不可恕。”
“来人,革除周延儒一切官职,贬为庶民。即刻押入刑部大牢,听候发落。”
几个大汉将军立即应令,摘除乌纱帽,将已经瘫软的周延儒架起来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