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变了,不再是之前认识的那个陛下了。
可崇祯不这样想,他此刻又恢复了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信心。
他很感谢沈浪帮他做出今天这个决定,因为做出这个决定真的很艰难,并非他崇祯不懂百姓凄苦。
但是没钱没粮,朝廷如何剿寇?如何镇守辽东?
如果不是这次沈浪通过操弄京师粮食的手段帮他崇祯赚取了上千万两银子。
如果不是沈浪率领的勇卫营将阿济格的建虏大军彻底击溃,他崇祯还是下不去这个决心。
因为他能够想象,此次建虏大败,恐怕短时间之内不敢再绕道蒙古入寇了,大明的北方之患稍解,便可以专心来对付流寇。
而今天的诏令一下,百姓赋役大减,必不会像先前那般受流寇蛊惑,反叛朝廷。
没有足够的流民加入,流寇必然越剿越少,最终无以为继,覆灭只是迟早之事。
如果说沈浪之前是救了他崇祯一家,让他一家免受国破家亡之苦,那今日,却是让他崇祯看到了自己有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可能。
“兴明啊兴明,真乃中兴大明之人也。”崇祯心中对沈浪的感激之情真的无以言表。
本来,他是准备在之前的诏令中将沈浪的功劳说出来的,甚至准备将沈浪说成是太祖显灵指定的,可以拯救大明的天选之人。
他崇祯正是遵从太祖启示,才迅速的任命沈浪为监军,新建并训练勇卫营,果然为大明练就一支强军,驱除鞑虏,扬我大明国威。
可是,沈浪本人没有同意,并请求他崇祯切勿在公开场合下如此宣扬他沈浪的事迹。
“沈卿?难道你也担心那所谓的功高盖主?朕也非你之主。”这是当时崇祯直接问沈浪的问题。
因为他不想沈浪与自己之间有这种隔阂,不然他担心沈浪不敢全力施为,甚至是直接弃他崇祯而去。
越是和沈浪接触得越多,他越发觉沈浪对自己,对大明的重要性。
没有沈兴明,大明中兴,恐怕是遥遥无期,是否会重蹈之前的覆辙都未可知。
崇祯有了这种清晰的认知,自然想要尽可能的照顾沈浪的感受。
甚至是直接说出非你之主这种话,无疑是将自己与沈浪放在了平等的位置。
沈浪当时给崇祯的答复很简单,人红是非多,我来大明又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的,何必要招惹那些不必要的麻烦。
而且隐藏在暗处,也方便很多事情的施为。
比如这次操弄京师粮价,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是他沈浪的手笔吧。
据锦衣卫收集到的情报,很多人将这次击败建虏的功劳几乎都算在了周遇吉头上,他沈浪这个监军反而不太引人注意。
沈浪还举例子,自己那个时代的很多厉害人物,都是隐藏在暗处的。
虽然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必要的时候一出手,就可以引起整个世界的动荡。
沈浪这般一解释,才让崇祯放下了担忧,也就没有在诏令中提沈浪的名字和功绩。
但是,暗中的各种赏赐是少不了的,这正符合了沈浪闷声发大财的性格。
阿济格一路惊魂未定的逃到了顺义,还未来得及休整多久,就听到勇卫营从后方追来的消息。
他心中悲戚,来时号称十万大军,此刻在身边的却只有不到两千人了,而且所有物资几乎都遗失了。
阿济格一把抽出战刀,神情悲愤:“在此城与明狗决一死战。”
镶黄旗固山额真拜音图连忙劝诫道:“殿下,不可意气用事。此等死地,若勇卫营围城,我等只能坐以待毙啊。”
阿济格岂能不知,顺义已是一座空城,要什么没什么,而且是一座明国的城池,在此地固守,死路一条。
所以,他也只是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