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郑氏勤政 一(1 / 2)

经典春秋 平谣 0 字 2021-05-27

1

郑武公叫姬掘。姬突掘突在平王登基和护送平王东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申候的重视和欣赏。

申候见掘突能守孝道,而且勇猛顽强,私下里向周平王建议:让掘突世袭爵位,还将自己的幼女许配给了姬掘突。这样姬掘突与平王有了双重身份。一则郑桓公是幽王的叔父,自己本身也是平王的本家;再加上娶了申氏女孟姜是周平王母亲的侄女。而周平王年纪尚幼,身边最至近的两个人一个就是母亲,太后孟姜;一个就是舅父,申国国君申侯。这样双重亲戚使得周平王对郑武公更加信任。

实际上是太后孟姜与申侯对郑武公的信任,促成周平王赐封郑武公为周王室的司徒。朝中重要事情都能让郑武公参与意见,并经常主宰朝廷的决策思路。但郑武公还有自己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按照父亲的嘱托将郑国东迁,远离三川危险之地。这样伴随周平王东迁,郑武公就是有了双重身份:一是周平王东迁过程中的顾命大臣,二是主持着郑国东迁全部使命。

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由于举王室东迁,大举东进。有的诸侯小国并不知道信息,所以守防的将士,多有误解或不懂礼遇。作为维系周平王的东迁的四路诸侯之一郑武公当然要冲锋陷阵。要么武力征服,要么训诫诸侯成了郑武公的家常便饭。这些经历,不仅为周王室提高了天子之威,实际上郑武公还有一种心理,那就是想借助周平王的威势提高自己的威望,这也算是狐假虎威吧。不过郑武公更是想使郑国豪霸于周边诸侯国,并将自己的疆土扩大。

周王室落脚在洛邑的整个过程,郑武公姬掘突、卫武公姬和同为周平王贴身卿士。但与卫武公不同的是郑武公却时时不能忘记自己那块立足未稳的地盘。

郑国东迁,在原本没有自己地盘的诸侯国间开辟了一块土地。既然是在诸侯国之间开辟新地,必然是要出现与周边诸侯国出现关系紧张的局面。而能镇住周边诸侯的正是郑武公在周王室的卿士的身价。

郐国与东虢国为邻,是洛邑之东的比较富足的诸侯国。而且在中原两家独大,凭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两国坐享太平,安安稳稳度过了整个西周历史时期。

也就是在这两百七十年的优渥膏润的舒适日子里,两国之间没有隔阂,两国周边没有战争、使得两国独尊而自大。周边也十分太平。

当周平王东迁入住洛邑的时候,似乎事不关己,不以为然。不过郑武公介入中原,却使两国出现了不安稳和不协和的局面。

因为郑武公虎视眈眈,开始觊觎两个诸侯国的富庶与优越的地理位置。当然郑武公不可能一下子将其两个国家吞入口中。而且如果说一对二国,郑国还是薄弱者。一是刚刚东迁,二是两国一直生活富庶,经济强盛、军队装备优良。如果两家一起对付郑国,那郑国也难以落脚。所以郑武公必须有一系列政策手段来渗入这两个国家之间。

首先郑武公拿出诸多国宝贿赂两国,让两国各自让出比较差的五个城邑和并不肥沃的土地,来支持郑国东迁。两国虽然不高兴,但知道郑武公身后有周王室的支持,现在身为周王室的卿士,是一个权倾朝臣。而郐国与东虢国虽说国家富庶爵位却很低下,一个是子爵、一个是男爵。

郑武公也看穿了两国国君的心里,又向两国答应在周平王面前谏言提升两国爵位,以此做诱饵使得两国国君勉强答应下来割让五城和土地。便把各自的比较荒凉地带划给了郑国。说是五个城邑,看上去不过是五个寨子一样的地方,还要把那些富庶的商户、村民迁进其他城邑。

郑武公完成了第一步落脚之地后,开始了自己更大的宏图。

这一时期,郑武公既要在周王室勤政同时又要照顾自己的属国。勤政与理国本来是一对矛盾,不过在他郑武公的精明策划之下,变得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促进的局势。

郑武公要往来于郑国与周王室的洛邑之间,而必经之地就是东虢国和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