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家看到数字的那一刻,火气蹭的一下就上来了,把账目一合交给一旁的清水信也,对着他说道“将账目封于盒内,妥善保存,以后作为证据上呈大纳言申辩。”
不明其中奥妙的人,看到秀家浅层的表态,还以为账目虽然有些掺假,但是秀家这是准备抓大放小不准备细究了,谷忠澄刚刚紧张的头顶都开始留下汗珠,此刻也终于放下心来。
但是幕府众亦有聪明人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申辩?怎么就申辩了那?武卫这是要准备干嘛?”
果不其然,与众人想法相左的是,秀家在亲眼看到账册被封存后,并被拿走保管后,才对一旁长宗我部信亲说道“土佐一国真是真是贫瘠啊,土佐的百姓真是坚毅,不足十万石的领国,能够多次动员出万余的兵力出来。由此可见长宗我部家在土佐深得民众爱戴啊。”
秀家话语中的酸意,被很多人听了出来,信亲是不了解自己老爹的操作的,被秀家问的有些懵逼。
“启禀羽柴殿下”
“我让你说话了吗?”
跪在地上的谷忠澄想要为少主申辩一二,却被秀家粗暴的打断。
秀家语气之暴躁,丝毫看不出这只是一个13岁少年说出来的话。容不得秀家不生气,长宗我部家这是拉自己出来给他们顶锅啊!如果秀家真的认可了这个知行,在之后秀吉下派的检地中发现问题,秀家很有可能被追究连带责任。
众人被秀家突然发火给吓到了,也是此时,众人这才发现幕府正中还跪着两位大佬。
秀家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让花房正幸先起身,毕竟他不了解其中的背景,不了解土佐的真实情况被瞒骗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他为宇喜多家奋斗一生,秀家是真的不忍心看到他因为此事再被责难。
待花房正幸起身安座后,秀家将矛头直指谷忠澄问道“是我给长宗我部家条件还不够优渥吗?为什么长宗我部家想要置我于死地乎?”
至于死地说的有些过了,但是这里也是秀家为了强调自己的愤怒,谷忠澄心中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依然勉强故作镇定的问道“殿殿下何出此言啊?本家是诚心降服的,万般不敢有欺瞒殿下的事情。”
“我未说是何事,你怎么直接自爆有期满我的事情发生呢?”
“啊!这殿下阅读账目后发怒,外臣故作此猜测。”
秀家听到此刻,既然他死鸭子嘴硬,也不愿与他继续纠缠,冷哼一声开始报出数据,并开始对长宗我部家进行责问。
“明应年间,土佐有大族七家之多,合称‘土佐七雄’,其中以一条氏最为强大本领一万六千贯,其他大名津野氏五千贯,大比良氏四千贯,吉良氏五千贯,本山氏五千贯,安喜氏五千贯,香宗我部氏四千贯,长宗我部氏三千贯,领有其他豪强领有约3000贯文。”
“这些都是土佐国司一条宰相向管领细川政元上报的土佐数据,土佐一国合计5万贯约20万石,怎么到了你长宗我部家治下只有不足十万石了,你长宗我部家治的是什么国?”
一条宰相就是一条房基,自应仁之乱后,从京都逃亡的关白一条教房第四代当主。伏见宫邦高亲王的女儿玉姬,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7岁叙任从五位下土佐守(土佐守正常是正六位下,这里明显是抬格了的),十岁升任从四位上右近卫中将(比现在秀家还要高),18岁时候叙升从三位参议(也是抬格)兼阿波守,妥妥的富四代人设。
一条房基可以说是一条氏的中兴之祖,他在继承祖上两代的基业后,积极进行领国经营,其势力一直到达高冈城,并把“土佐七守护”之一的津野氏置于旗下。
他把自己的弟弟大内晴持入嗣大内氏,自己娶了大友氏的女儿,在他的经营下土佐一条氏走上了极盛期。
但是也是在他的时代,一条家的宗家由京都分家顶替,这对于他的打击极大,有人说这正是其在27岁时候自杀的原因,一条房基死后,一条家开始陷入内乱,走向下坡路。
至于细川政元,自然也不需要我多做介绍,他是细川胜元之子,细川京兆家当主。曾成为幕府中实际掌权者,人称半将军。
正是他老爸细川细川胜元与四职中的山名持丰在幕府内的斗争,互相号召外领的大名前来“勤王”,最终引发了“应仁之乱”,是战国乱世最直接的罪魁祸首之一。(董卓直乎内行)
细川政元也不是什么善茬,他曾经废立将军(明应政变)、以管领干政,三管领家之一的细川京兆家在其手中达到鼎盛。
但是由于他的三个养子为了继承问题起了阋墙之争,政元被暗杀而亡,细川家也最终没落。
以上细节可以参考b站u主“酒井雅乐助”的《日本战国史话》,讲的还是比较详细的。
一条基房作为细川政元支持下的土佐、阿波两国的代管者,其上报的数据肯定是比较真实的。那么,这里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你长宗我部家上报的数据直接腰斩呢?
秀家说道这里,在场的所有人自然是明白了其中的猫腻,长宗我部家这是将田亩和领民数目隐藏过半了啊。
这事情可大可小,但是不论怎么说,作为投降一方,你既然已经向新领主降服,可是现在就连投名状都藏着掖着,你说你是真心投降,谁信啊?
谷忠澄擦干额头的汗珠,故作正的的将君臣俩早就商量好的借口说出“自是因为应仁之乱以来,土佐连年战乱,这才使得民生凋敝,粮食产出锐减啊。”
谷忠澄说这个话的时候,秀家特意用余光看向一旁的长宗我部信亲,看到他此刻有些尴尬的低下头,很明显是知道谷忠澄此言乃是一派胡言。
元亲和谷忠澄私底下的勾当,明显没有提前通知信亲一声,如今信亲身处敌营之中,处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