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时光荏苒,一眨眼,苏冬青在边关已经呆了三个多年头。
这三年,一切的变化都很大。
首先,边关三镇的人更多了,不光是南来北往的做生意的,跑到三镇来讨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镇上的生意特别红火。
这些年来,雍州来的孩子们在镇上闯出了名堂,大部分已经成了有名的翻译,还有一部分人合伙开了店铺,卖豆腐、卖糖、卖麻绳,每个人都有能户口的能力。
其中有几个年纪稍大的女孩已经嫁给了镇上的人,现在算是彻底扎根在边关。剩下的孩子依旧住在一起,彼此相互照顾,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孩子们的处境变得更好了,戍边的士兵们也不差,他们这些年养殖搞的越来越熟练,猪鸡喂养的比农家的还要肥壮,当然,他们的辛苦也没有白费,最后肉都进到了他们的肚子里。
壮壮的小马也长大了,可以载着他跑到很远的地方。
闲暇的时候,文天佑陪着儿子一起骑马狂奔,一直行进到草原上,看到落日融金,看风吹草地,看牛马成群。
此时,边关三镇十分安定,而家中的亲人却越发老迈,文大将军接到朝廷的旨意,可以回家探亲。
朝廷前来接替的官员在春夏接替的时节到了边关,而文天佑一家已经早早的收拾妥当。
因为只是几个月的探亲,离开时并没有声张,但是不知道怎么走露了风声,许多百姓出城相送。
跟来时的车马长队不同,这次只有两匹马,壮壮自己一匹,文天佑和苏冬青同用一骑。
对于一个回去探亲的来说,这样未免也太简单了。
百姓挥舞着手,大声叫着让他们路上小心。
苏冬青同百姓挥手告别,三口人便迎着朝阳踏上了归途。
一家三口一路上并没有耽搁,到了雍州最大的县城才停了两天,因为文天立在这做知县。
考中进士后,文天立被调任到青州出任知县,三年后,考核政绩后,又被调派到雍州,其实他到任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还想抽空去边关看弟弟,没想到却是文天佑一家三口先来看他们。
赵婉儿生下长子后又诞下一女,现在一家四口人从青州来到雍州,大人很习惯,但是两个孩子刚来却有些不舒服。
青州在东南,雍州在西北,气候和饮食完全不一样,小孩子适应起来需要一段时间。
虽然当了三年多的县官,可是文天立并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一身书生气。
他为官清廉,政绩斐然,两袖清风,只是过的有些清苦,毕竟是四口人,而且他还时常赈济穷人,日子可想而知。
赵婉儿非常信赖自己的相公,即便日子不如从前宽裕,也丝毫没有怨言。
兄弟三年未见,自有许多话要说,赵婉儿拉着苏冬青也说俩人的悄悄说。
“这么久没见,你一点都没有变啊……”赵婉儿一脸惊奇的看着苏冬青。
苏冬青笑着道:“怎么会呢,你不知道,这边风沙大,我的脸皮都被吹薄了几分。”